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即同课异教,也就是说不同的老师分别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执教同一节课。我将对华应龙老师、潘小明老师、张齐华老师分别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而谈,他们的课堂展示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同课异课的多姿多彩,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记忆。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五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下面我将首先介绍这三位名师。

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89年)。1984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他是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20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潘小明,男,1969年出生,江苏扬州江都市人,江苏省教授,硕士生导师,突贡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泰州师专实训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民盟泰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江苏省“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以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曾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为人真诚、朴实,热爱教育事业,深得学生爱戴。潘小明(1960年—)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工作格言,也是他八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潜规则。

三位名师都呈现出自己不同的人生教学经历,那么他们的课有何特点呢?我就对《圆的认识》这一课,分别对华应龙老师,潘小明老师,张齐华老师所凸显的特色进行谈谈。

一、多样化数学活动,让生活数学化。

现代教学中,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与整理,从中发现数学所特有的规律,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与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三位教师倡行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成长:

华应龙老师,首先巧妙地设计了如何敲响课前五分钟前奏曲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师:(风趣地):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师:把你们的橡皮做上记号,先给我,好吗?

(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但都很兴奋地在自己的橡皮上做记号,在座的老师老师们也都很不解,安静地等待着华老师揭晓答案。学生将做好记号的橡皮纷纷交给了华老师)

接着精心创设了一个“神秘”的情境:“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儿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在纸上画出来,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16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

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将课的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三、多力度文化浸润,让数学得到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部洋洋洒洒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厚实的数学发展史。

华应龙老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品味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同时告知学生“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华老师还结合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明白“大方无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含义,促进了学生对圆的本质以及特征的心领神会

文档评论(0)

188****01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