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c1精细有机合成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合成单元过程;C1.精细有机合成基础;一、原子或基团的电子效应

烯烃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官能团碳(C)碳(C)双键上,以及受双键影响较大的α-碳原子上。

1.电子效应

(1)诱导效应说明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的典型例子是脂肪酸和卤代脂肪酸的酸性强度。氯乙酸的酸性强度比乙酸强,就是来自氯原子的诱导效应。;Cl原子的电负性(3.0)明显比H原子(2.1)大,拉电子的能力明显的比H电子的强。在氯乙酸分子中,由于Cl原子较强的拉电子能力,Cl-C键σ电子就向Cl原子方面偏移(偏移的方向用箭头表示),从而使氯乙酸分子中的C2原子与乙酸分子中相应的C2原子相比电性变得较正。在氯乙酸分子中,Cl原子的这种电子作用,通过C2原子影响到C1原子,在通过C1原子影响到O原子,结果是,O-H键σ电子如箭号所示偏向O原子,从而有利于H原子解离为质子,导致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的强。;诱导效应:在氯乙酸分子中,Cl原子较强的拉电子性所产生的影响不是仅仅局限于C-Cl键范围内,而是沿着σ键传递到整个分子中,从而影响分子的性质,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特点:

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原子(团)的吸(斥)电子能力的大小;

诱导效应沿碳链传递时,随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一般相隔三个碳原子后就可忽略不计了;

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如几个基团同时对某一个键产生作用,则这个键所受到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加和”(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拉电子基:原子或基团是拉电子的还是推电子,与其电负性有关。以氢原子为标准,当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大于氢原子时,该原子或基团具有拉电子性,叫拉电子基。

拉电子诱导效应:由拉电子及引起的电子效应。即这样的基团具有-I效应。

推电子基:当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小于氢原子时,该原子或基团具有推电子性。用+I表示,即这样的原子或基团具有+I效应。;一些拉电子基的-I效应由强到弱的次序是:;1.1取代基效应

一、诱导效应(Inductiveeffect)

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起的键的极性(电子云密度)

沿分子链依次移动(传递)的现象。

1.特点:

①起因于电负性差异,具永久性,只取决于分子结构。

②传递方式是经C链的诱导,沿键链减弱,3个C不考虑;

2.方向规定:

C-H键为标准衡量键的极性大小。

κ2.1(H)为吸电基(-I),反之+I

3.相对强弱:

κO+κOκO-=1.2κC,故O-为+I,带电荷性

κCSPκCSP2κCSP3,不饱和性

S成分越多则控电子能力越强,电负性越大!;二、共轭效应(Conjugationeffect)

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特点:

①起因于电子的离域,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

②传递方式是沿共轭链传递,不受长度限制,

且链越长离域就越充分。#

如:单双键无区别,键角均120度,键长均0.139nm。;1,3-丁二烯烃的分子结构——共轭π键和共轭效应

1,3-丁二烯是共轭二烯烃中最简单的一种。在1,3-丁二烯分子中,两个C=C双键的键长为0.

文档评论(0)

lljwd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