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防治.pptx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防治.ppt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细菌性病害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防治

3一、为害症状大豆细菌斑疹病,异名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叶烧病。寄主有大豆、菜豆、野生大豆等。主要分布与东北、黄淮流域及广东等地,南方的夏大豆发病较重。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侵染叶片、豆荚,也可为害叶柄和茎。叶片发病初生浅绿色小点,后变为大小不等的多角形红褐色病斑,大小1~2mm,病斑逐渐隆起扩大,形成小疱状斑,干枯,表皮破裂后似火山口状,形似斑疹,周围无明显黄晕。隆起的疤斑是该病害鉴别标志。严重时大量病斑汇合,组织变褐,枯死,似火烧状。豆荚发病,初生红褐色圆形小点,后变成黑褐色枯斑,稍隆起。斑疹病与斑点病的区别在于:斑疹病的病斑初期不呈水渍状,并且中央常有一凸起的小疹,病斑周围也没有黄色晕圈。

4二、病原物病原是油菜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glycines(Nakano)Dye,异名X.campestrispv.phaseoli(E.F.Smith)Dyevar.sojensis(Hed.)Starr.Burk.)。菌体杆状,大小(1.3~1.5)μm×(0.6~0.7)μm,无荚膜,无芽孢,极生单鞭毛。病菌发育适温25~32℃,最高38℃,最低10℃。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全缘,似奶油状,能液化明胶,石蕊牛乳凝固变蓝色,水解淀粉。不产生亚硝酸盐,产生硫化氢和氨。病原物形态图

5三、发病规律1、越冬病菌主要在病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带病种子播种后首先引起幼苗子叶发病。2、侵染在田间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从植株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并在细胞组织内迅速繁殖。当病组织腐烂后,其中的病菌很快死亡。大豆开花期至收获前发生较多。首先底部基叶发病,开花后逐渐严重,鼓粒期达到高峰。该病菌喜温,多发生于气温较高地区。多雨,特别是暴风雨后,叶面伤口较多,更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大豆连作田间菌源大,病害发生严重。

6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种子田或从无病田留种,以保证种子不带菌。2、种子处理,用1克兽用链霉素加水5~10公斤浸种30~60分钟,也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100公斤种子用0.3公斤药剂。3、与禾本科作物及棉、麻、薯类等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以消灭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4、发病初期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谢谢

文档评论(0)

学海无涯苦做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职业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