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以《春江花月夜》一课为例.docx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以《春江花月夜》一课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一以《春江花月夜》一课为例

当前,“五育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针和实践途径。而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五育融合”的视域亦能带来许多新启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中,《春江花月夜》一课与‘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尤为契合。本诗浑然天成地将四幅画卷交融在一起,随着韵脚的转换,诗歌不着痕迹地从自然之美转入人文哲思,又转入普世的情感主题,全诗仿佛一幅山水长卷,一节婉转优美的乐章,一组饱含哲理的箴言,面对这样一首“孤篇压全唐”的古诗作品,教师在教学中既应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又应当启发其对人生的哲思。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以美育为支架、以智育为内核的方式进行设计,将美育与智育在情境化教学中融合,进而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

一、因声激趣:以音乐美创设情境,唤起感知

基于《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由诗中的优美意境启发人生哲思,而其中对美的欣赏感知更为直观,明显易于对抽象哲思的理解,围绕审美展开的任务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台阶和支架。在新课导入环节,播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开头片段,以直观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同时,设定具体情境,让学生扮演乐评人角色发表评论,写下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音乐片段之美,并进行简短分享与相互点评。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利用多元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构建起感受美、鉴赏美的情境。古曲《春江花月夜》虽然与张若虚此诗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也是围绕着题目中五个核心意象展开的艺术创作,因此音乐与诗歌的意境之美实有共通之处。

在这一环节,有学生品评出了音乐中的“柔和舒缓缠绵俳恻”;有学生听到了曲中的“盛唐气象大气开阔”;有学生将音乐与张若虚诗歌内容做联系,将音乐的婉转描述为明月流霜淞潮随波春江干里。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让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在情境化的任务中得到落实,同时为接下来对诗歌意境美的鉴赏搭建台阶。音乐和诗歌都是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都能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通过对音乐美的感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画面与意境,更深刻地体会和共鸣诗歌所蕴涵的审美元素和情感韵味。

二、因美生情:以画面美为支架,品读鉴赏

《春江花月夜》全诗就像一幅流动的长卷,既有月光洒满江畔花树的优美自然图景,也有月光笼罩下更具故事性的4艘相思图和舟中思归图.因此在设计整体理解任务时,采用了以图画为支架来整体感知、引领解读的形式。

为了落实这一环节,首先在课前请学生完成了一项预习任务:发挥想象,简笔手绘诗歌中的任意一个场景,或者结合诗歌文本,对教材配图做分析。设计此彳壬务的意图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基于对诗歌内容的初步解读,将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转换为具象可感的审美对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生都选择完成第一种任务,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与想象,体现出了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课堂具体实施中,先由学生完成研读任务,自主梳理诗中的四幅图景并进行分享交流.在生成性对话中,师生共同梳理出《春江花月夜》一诗的四幅图景:

春江美景图一春江潮水连海平至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畔哲思图——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江送流水,

楼上相思图——可怜楼上月裴回至鱼龙潜跃水成文”。

扁舟思归图——昨夜闲潭梦落花至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时,学生已经建立了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够以四幅图景为纵轴,更顺畅地深入诗歌文本,展开鉴赏品读.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学生预习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请相关学生做思路与创意分享,并从中穿插赏析问题,挑选关键点进行点拨。可以说,有了亲身的审美创造经验之后,再反观张若虚诗中描摹月光的诗句,学生对其妙处有了更深的体悟,真正认可诗歌的语言美与境界美。

三、因思促智:以哲思为内核,提升思维品质

《春江花月夜》中最广为传颂的无疑是江畔哲思图”部分,其中由自然景物引发的宇宙人生哲思一直为后代评论家赞叹不已。在完成对全诗语言美、意境美的鉴赏之后,再次精读这一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很有意义。在这一环节中,采取多文本对比研读的模式,并以小组讨论分享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交流与思考,对诗中哲理作进一步思辨。第一篇对照文本是李白的名诗《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思考任务:李白与张若虚诗中的感慨有什么相通之处?

第二篇对照文本是学生在高一学习过的苏轼《赤壁赋》片段:

(客)寄蜉蝴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研讨任务:张若虚江畔哲思图中对人生的思考,是更接近《赤壁赋》中的客,还是更接近苏子”?

李白的《把酒问月》

文档评论(0)

瞎闹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