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聂耳.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顺着云南省玉溪市北门街走到尽头,便是 “聂耳故居”。 这是一幢土木结构两层楼房。房子虽年代已久,但房檐上仍依稀可辨书 卷、香炉、福字等浮雕,可见当时建房主人的家境和心态。 距这里不远,当地筹款建造了聂耳公园。园中,一座高2.4米正作指挥 状的聂耳青铜像,使人们仿佛又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 一、穷人的孩子要成才 1909年的一天,省城昆明甬道街上出现了一个名叫“成春堂”的中药铺, 这是由刚刚携全家自玉溪迁来昆明的中医大夫聂鸿仪先生经营的。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春节前夕 (1912年2月 15日),聂家喜添一 子。父亲聂鸿仪给孩子取乳名为 “嘉祥”,学名“聂守信”,字“子义”。 他就是未来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这个名字是他日后到了上海“明 月歌舞剧社”自己取的。 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边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全家人都十分宠爱 他。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记忆力特别强,3岁的时候就能识字300多个, 到了4岁,就认识500多个汉字了。母亲教他唱的民歌小调,他学几遍就会 唱,大人讲给他听的故事,他也很快能够复述出来。最招人喜欢的,还是他 的模仿能力。他经常学鸡、狗、小鸟等小动物的叫声,听到他觉得有意思的 方言,便能一点不走样地学出来。有一次,他独自在屋里扭来扭去,哥哥问 他在做什么,年幼的聂耳边扭边说:“我在学刚才来我们家的那个女人走路。” 一看他那姿态,果然惟妙惟肖,把大家都逗得笑出了眼泪。 由于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聂耳从小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 习惯和思想品德。如爱整洁、讲卫生;与人和蔼相处;勤于跟大人一同做事。 他从记事起,就牢记父母的教导,如 “人穷志不穷”、“只要肯努力,穷人 家的孩子也会成器”。有一年的春节,邻居有钱人家的孩子都穿红戴绿一身 新衣服,聂耳依然是一身旧衣服,有个阔少鄙夷地骂聂耳是 “叫花子”,聂 耳被这突如其来的侮辱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从此,他坚决不和有钱人家的 孩子接触。在今后他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中,几乎处处都留下了这种爱憎分明 的阶级感情的烙印。 1916年秋天,聂鸿仪患了当时无法治愈的肺结核病,过早地离开了人 间。那时,聂耳才只有4岁。 父亲死后,全家面临着忍饥挨饿的严酷现实。 聂耳的母亲彭寂宽,是一位刚强能干、温良贤惠的傣族妇女。她自幼没 能入学读书,靠勤奋自学识了许多字,读了 《百家姓》、《三字经》等几本 书。结婚后,在聂鸿仪的帮助下,她学文化,并逐步掌握了中医中药理论和 医术。丈夫死后,她不仅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而且承担了教育子女 的全部责任。经过鉴定医生的官方考试,她取得了行医的资格。每天,她一 个人又看病又配药,依靠有限的诊药费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足部分,她 就用晚上替人家洗衣服和做针线活来弥补。 聂耳最初的启蒙教师是母亲,在母亲的耐心教育和严厉督促下,他5岁 时就能认1000多个汉字了,而且对每个字都进行认认真真的 “描红”。母亲 总是用 “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 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民间谚语和警句教育孩子们,要求他们勤奋上进, 不允许他们沾染半点不好的习气。 母亲还经常给孩子们唱娓娓动听的花灯调、洋琴调,把许多民间传说故 事唱给孩子们听,使他们自幼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喜爱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艺 术的种子。 1918年,聂耳6岁了,他向母亲提出了要念书的请求,尽管家里经济不 宽裕,母亲还是满足了儿子的愿望。 当时的昆明师范附小,要求学生一律穿蓝色制服,戴蓝色大檐帽,上边 佩一枚铜制鸡心形帽徽。为了缴制服费和学杂费,母亲只好忍痛典当了父亲 留下的唯一的 “财产”——八音钟。 初小一年级的课程是国文、算术、修身 (相当于现在的思想品德课)、 体育、手工、图画和唱歌。聂耳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读书很用功。有一天 下大雪,很冷,母亲说这样的天气就不要去上学了。她一是怕聂耳衣服单薄 会冻病了,二是觉得这样的寒冷天里是不会有人去上课的,老师也不一定会 来。聂耳却仍然按时来到学校。班里只来了三、四个同学,他们的杨实之老 师不但照常给他们上课,还赞扬他们不怕苦勤奋读书的精神。凭着这股精神, 期末各科考试,聂耳都名列第一。 一天,聂耳见母亲在一边暗自流泪,才知道家里欠了房主几个月的房租, 就要被房主撵 (ni3n)出去了。聂耳和两个哥哥商量,决定背着母亲到外边 去干点临时工,挣些钱以解家中燃眉之急。当时,两个哥哥的

文档评论(0)

山丹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