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上市后暴露的问题及其防范.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民营企业上市后暴露的问题及其防范 很多民营企业上市之前按照不同地区的上市要求做了大量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虽然在短期内使它们达到了上市规定,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要在短期内完成质的飞跃不太可能。在公司上市后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上市后要脱胎换骨,要防范这些问题的发生,民营企业家需要了解民营企业和公众公司的区别,根据公众公司的游戏规则对其进行管理。 一、民营企业上市后暴露的问题 2004年?6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远东生物制药股价突然暴跌92%,这是自格林柯尔、欧亚农业、中国特种纤维、超大现代、上海地产、华燊燃气等香港的民营上市公司股价暴跌以来的又一次大跳水。无独有偶,在国内证券市场的德隆系的上市公司,也难逃其劫难,股价同样是大幅跳水。近年来,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波澜起伏已经成了十分平常的事情。促使民营上市公司股票大幅度跳水或停牌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及时或虚假,诚信度受到质疑 公众公司必须以诚信为本,对外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若对外披露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及时,就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真相被揭露之时就是股票被停牌或股价大幅度跳水之时。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的规定,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董事应当履行诚信勤勉义务,监事应当履行监督职责;董事会全体成员应当保证重大信息的及时披露,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我国许多民营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民营企业家既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又是上市公司的最大受益人,通过弄虚作假上市或操纵上市公司股价的动机更加强烈,他们会更为精确地在违规收益和违规成本之间作权衡。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因存在的问题影响上市,管理者会在上市收益和上市后再受处罚之间做出对他最有利的选择。 民营企业的诚信风险源主要来自成长过程中的不规范,因此上市后暴露出来的诚信问题主要有出资不实、隐瞒敏感信息或者对敏感信息的披露不及时、募集资金不按招股时的承诺使用等。 在2002年9月,香港主板上市的欧亚农业因未及时披露敏感信息遭香港证监会停牌,引发了从主板到创业板的民企股小型股灾。 在香港上市的农凯集团董事长周正毅,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于2003年9月被捕。同时,公司股票被停牌。 江苏琼花发行上市未满半个月,就因为在公开发行申请材料及招股书中关于三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披露不真实的原因被深交所公开谴责。受此消息影响,江苏琼花走出了急速跳水的行情,终盘报收12.43元,下跌6.75%,名列深市跌幅榜头名,创出其上市以来的最低价。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东大照明在一日之内分别“跳水” 45%,事后调查表明,公司的股价“跳水”均与大股东的违规行为有密切关系,东大照明漏报三项必须披露的交易,涉及金额逾8000万港元。 用友软件公开上市共募集资金近10亿元,在招股说明书中一共列出了29个投资项目,并说明已经过国家审批的投资项目的预算资金就高达8.03亿元。但是到了2001年8 月,用友又发布公告说,为了提高公司短期资金的使用效率,董事会决定使用不高于3亿元(募集资金的32.7%)的资金投资国债。这说明有3亿元的资金没有按照招股说明书中的用途使用。 ******** 随着民营上市公司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投资者对其诚信产生质疑,信任危机似乎达到了顶峰,使得将要上市的民营企业受到影响,许多欲上市的公司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上市计划。民营上市公司不及时披露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虚假,不仅违反了资本市场有关法规的规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广大投资者的信心,而且民营企业家的利益也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一定要诚信守法、规范运作,始终把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上市公司要想取得投资者的信心,须按照招股说明书中的用途使用其募集来的资金,做大自己的优势产业,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资金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资金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以较低的价格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给控股股东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企业、为控股股东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侵占公司的发展机会、及至最为直接的占用等,都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表现。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是先从一个家族企业开始,做大做强之后成立公司。通过种种努力,最终上市成为令人瞩目的公众公司。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完成从家族作坊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观念转变,即便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之后,仍然保持着家族统治的特色,仍然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大股东牢牢地掌握着上市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好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0200002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