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doc

鱼病毒性皮肤病 1.痘疮病 病原 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 病症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痘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不常见,只有鲤鱼对这种病较为敏感,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2.鲤水肿病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上为健康鲤鱼 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鳞) 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 (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三)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 是由飘游鱼波豆虫引起的鱼病。虫体侧面观呈卵形或椭圆形,腹面观呈汤匙形。腹面有1条纵的口沟,从口沟端长出2条大致等长的鞭毛。圆形胞核位于虫体中部,胞核后有1个伸缩胞。 病症 鱼波豆虫是侵袭皮肤和鳃的寄生虫,当皮肤上大量寄生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辩认出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细菌和水霉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感染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泳迟钝,鳍条折叠,漂浮水面,不久便死亡。 患病的草鱼种(示体表盖了一层淡蓝色粘液感染区充血) 流行情况 此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多半出现在面积小、水质较脏的池塘和水族缸中。青、草、鲢、鳙、鲤、鲫、金鱼等都可感染,主要危害小鱼,可在数天内突然大批死亡。2龄鱼也常大量感染,对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而患病的亲鱼,则可把病传给同池孵化的鱼苗。主要流行季节为冬末夏初。 防治方法 (1)鱼种过冬前,用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每立方米水用药8克,浸洗20~30分钟。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2.碘泡虫病 病原 是由多种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多为野鲤碘泡虫和佛山碘泡虫寄生引起的,鲫鱼、黄颡鱼碘泡虫病多是由鲫碘泡虫、圆形碘泡虫和歧囊碘泡虫引起的鱼病。碘泡虫的形态大同小异,如野鲤碘泡虫为长卵形,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病症 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常在体表出现大量乳白色瘤状胞囊,鲫碘泡虫病在鲫的吻部及鳍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形胞囊,黄颡碘泡虫病的胞囊分布在各鳍条的末端,白色胞囊大小不等或重叠起来呈灰白色。患碘泡虫病的病鱼,鱼体消瘦,特别是各种胞囊让人望而生畏,使鱼失去商品价值。 上:黄颡鳍上的胞囊 下:鲤鱼体表的胞囊 流行情况 鲮鱼碘泡虫病多发生在鲮鱼的鱼苗、鱼种阶段,鲫、鲤、黄颡鱼等碘泡虫病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的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每

文档评论(0)

书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