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的辨证论治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锦芳 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 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变化(热型)和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发热恶寒并见:邪在肺卫的征象。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 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 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 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或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导致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 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哪一类方剂。 1、辛散表邪 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香苏饮; 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 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 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的且其性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 叶天士称“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表气,促使“邪随汗并”而外解 。 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理气;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苦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3、宣表化湿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湿热病邪侵袭卫表,症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白腻等,以芳香辛散、燥湿理气药物来疏表透卫、宣化表里湿邪。 藿香、淡豆豉辛散疏表; 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杏仁宣肺疏表,“气化湿亦化”; 配以猪苓、赤苓、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4、疏卫润燥 代表方剂:桑杏汤 燥热病邪伤于肺卫,症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等,以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热之邪。 桑叶、豆豉:轻宣透热解表; 杏仁、贝母:宣肺止咳; 栀皮:清上焦邪热; 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共奏疏表润燥之效,符合“温者宜凉、燥者宜润”的原则。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法;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热的病证,如痄腮(耳前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温毒初起,治疗常采用辛凉解表配合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表里双解内郁的热毒。 如,痄腮治以普济消毒饮加减,乳蛾治以甘桔射干汤加减,赤眼、牙痈治以翘荷汤、泻黄散加减等。 于此可见,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掌握发汗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用,是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 假如见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