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的复习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1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是用望远镜内视距装置配合视距尺根据光学和三角学原理,同事测站点到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一、 中误差 定义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量(真值为X)进行n次独立观测,观测值l1, l2,……,ln,偶然误差(真误差)Δ1,Δ2,……,Δn,则中误差m的定义为: 六、在图上设计等坡线 等坡线—坡度相等的方向路线。 例∶ 设i=3.3%,h=1m, 求图中AB之间的 等坡线。 解∶由 得 使园规两脚尖的距离 为图上30m,在图上 从A点出发与等高线 交点至B点。 (二)地形图按比例尺分类 大比例尺图 l:500 、 l:1000 、 l:2000 、 l:5000 、 l:1万 中比例尺图 1:2.5万、 1:5万、 1:10万 小比例尺图 l:20万、1:50万、l:l00万 人用肉眼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一般为0.1mm 所以把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 比例尺精度,即0.1mm×M M—为比例尺分母 (三)比例尺精度 注:比例尺越大,其比例尺精度越高。 比例尺精度的概念,对测图和用图都有重要意义 三、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分幅方法 梯形分幅—按经纬线分幅 (中小比例尺) 矩形分幅—按坐标格网分幅 (大比例尺) 分幅和编号的目的:便于管理和使用 64 0.625 50×50 0.05 50×40 1:500 16 0.25 50×50 0.2 50×40 1:1000 4 1 50×50 0.8 50×40 1:2000 1 4 40×40 5 50×40 1:5000 1:5000图 所含幅数 实地面积 km2 图幅大小 cm×cm 实地面积 km2 图幅大小 cm×cm 50×50分幅 50×40分幅 比例尺 矩形分幅及面积 (二)矩形分幅与编号 图幅为矩形: 50cm × 50cm,40cm× 50cm 或 40cm × 40cm, 基本方格: 10cm ×10cm 二、地物符号 1.比例符号:轮廓较大,形状和大小可以按测图比例尺缩小,植被,土壤用符号,边界一般用虚线,房屋可注记结构和层次 地物分类 自然地物 人工地物 2.非比例符号 独立符号: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物,轮廓较小时,就采用统一尺寸,用规定的符号来表示。形状以读图方便为准专门设计符号的定位点:中心、底线的中点、底线拐点。 3.半比例符号 一些线状地物,中心线位置(长度)按比例,宽度不按比例。 4.地物注记 有些地物除了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外,对于地物的性质、名称等在图上还需要用文字和数字加以注记,如房屋的结构和层数、地名、路名、单位名、等高线高程和散点高程以及河流的水深、流速等。 三、地貌符号 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等高线法。对峭壁、冲沟、梯田等特殊地形,不便用等高线表示时,则绘注相应的符号。 地貌按其起伏变化的程度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25°以上 高山地 6°~25° 山地 2°~6° 丘陵地 2°以下 平地 地面坡度 地貌形态 四、等高线 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光滑封闭)。水面静止的湖泊和池塘的水边线,实际上就是一条闭合的等高线。 1.等高距h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线间隔或称等高距,一般用h表示。在同一幅地形图上,各处的等高距应当相同。(一般按图的比例尺和测区的地形类别选择基本等高距h的值) 地形类别 3.导线转折角测量 一般采用J6经纬仪测回法测量,两个以上方向 组成的角也可用方向法。 导线转折角有左角和右角之分。 当与高级控制点连测时,需进行连接测量。 N B A 3 2 1 5 4 三、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思路: ①由水平角观测值β,计算方位角α; ②由方位角α、边长D,计算坐标 增量ΔX 、 ΔY; ③由坐标增量ΔX 、 ΔY,计算X、Y。 (计算前认真检查外业记录,满足规范 限差要求后,才能进行内业计算) 1.坐标计算公式: (1) 坐标正算(由α、D,求 X、Y) 已知A( ), , 求B点坐标 。 O y x A B 注:计算出的 αAB ,应根据ΔX 、 ΔY的正负, 判断其所在的象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共享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7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