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毒品戒治成效之實證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升毒品戒治成效之實證研究 【95年1月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七期】 作者:張伯宏 台灣新店戒治所所長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學博士 摘 要 依據法務部94年12月公佈之法務統計摘要顯示毒品再犯率竟高達70%,面對如此高之再犯比率,行政院謝院長隨即提出向毒品再次宣戰之口號,並將之列為施政重點,要求法務部對實施多年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相關戒毒政策,進行全面性檢討,找出戒毒成效不彰之主因,並研討適合我國國情之本土化戒毒政策。研究者因擔任戒治所所長之職,責無旁貸銜命從事立法及實務之深入暸解與檢討。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自87年公佈實施,在新法實施前,我國係將毒品犯視為犯人,完全以判刑監禁處遇之,而新法實施後,卻將之重新定位為「病犯」,原則先施以治療,治療無效方科處刑罰。目前世界各國所實施之戒毒模式差異性極大,何者有效?何者無效?實頗具爭議。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最佳之戒毒模式,面對如此高之再犯率,到底係何階段?何區塊?發生偏差所致,亟待暸解。當務之急即應進行法令層面與實務執行層面徹底進行總檢討,找出原因並謀求改進。 本研究採取量化之方式進行研究,並從實際參與毒品戒治業務之受戒治人及第一線司法執法人員(實際接觸毒品戒治業務之院、檢、司法人員與矯正人員為研究之對象抽樣964件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型態受試者認為政府應將毒品施用者施以犯罪化,並處以刑罰者,受戒治人組僅42.6%同意程度,然在執法人員組與矯正人員組則有超過五成之同意程度。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服務年資及不同職務的執法人員在毒品刑事政策各面向的看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在其餘人口變項上則無顯著差異存在。在毒品犯戒治模式與刑事政策、執行力連結、戒治處遇計畫、社會適應力、戒治政策成效等五變項之間彼此均有顯著正相關存在。其中又以戒治處遇計畫與社會適應力間之相關程度最高。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出所後的「社會適應力」對戒治成效最具預測力。最後並進一步依研究結果而提出改進之對策,供司法當局作為日後推動毒品戒治業務之參考。 關鍵詞:毒品、戒治成效、成效評估 壹、前言 一、問題背景 台灣治安三大毒瘤:毒品、黑槍、幫派。其中尤以毒品犯罪狀況最是令人憂心。不但新興毒品推陳出新,毒品犯再犯與累犯之比率亦不斷升高,絕大多數之治安條件-包括竊盜、強盜、擄人勒贖及妨害風化等犯罪,均與毒品有直接之關係。而且毒癮者共用針頭,亦已成為國內愛滋病數目迅速成長最主要之原因。因此,毒品濫用乃是嚴重影響台灣社會治安、公共衛生,乃至國家安全之嚴肅議題;反毒及其衍生而來之愛滋病防治工作,如今亦面臨更嚴峻之挑戰。 我國之戒毒政策,自「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以下簡稱新法)於民國87年公佈實施,其內容有很大之變革。新法實施前,我國將毒品犯視為一般犯人,完全以判刑監禁處遇之;迄新法實施,即將毒品犯定位為「犯人兼病人」之身分,原則先施以治療,將戒毒程序規範為生理解毒之觀察、勒戒;心理治療之強制戒治;追蹤輔導之社會復健等三階段辦理之,治療無效方科處刑罰。目前毒品戒治模式差異性極大,尚未建立一套最佳之戒治模式,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正式施行後,國家之毒品戒治政策與執行處遇過程,對施用毒品者究竟帶來何種程度影響?是否有助於其戒除對毒品之依賴、有助於其遠離毒品之誘惑是研究者深感興趣之議題。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研究者深感法務部於推動毒品戒治之工作方面實不遺餘力,惟宥於人、物力之限制,如我國現行觀察勒戒場所、戒治處分場所皆附設於看守所及監獄之中,多年來由於受戒治人作息環境不佳、場地受限、組織人力及經費不足,致戒治成效始終未臻理想。如欲探求戒毒成效欠佳之實質原因,而不採用跳脫現行法律之框架全面加以深入探討,實無法發掘真正困難之原因,更難謂如何正本清源,提升戒毒成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實施至今已屆滿8年,其中所規劃有關毒品犯之強制戒治,其執行之成效如何?須對其作深入評估。 因之,本研究之目的有二:(一)針對現行毒品戒治處遇之困境加以探討、,俾便提出修正方針,(二)評估現行毒品戒治成效,就毒品立法及戒治執行實務上之缺失,詳加探究並提出改進建議。 三、專有名詞詮釋 (一)、毒品之定義 所謂「毒品」,乃源自於人們所施用之藥物,經由藥物特性對人體機能之影響,產生對身、心及精神造成之危害,毒品主要來自於施用者對該藥物產生之高度依賴性(dependence),以及生理依賴(physical dependence)之情形。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條之規定,毒品之定義及其種類分述如下:係指具成癮性(addiction potential)、濫用性(abuse liability)以及對社會危害性(social liability)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至於種類品項則分下列四級:1、第一級為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 2、第二級為罌粟、古柯、大麻、安非他命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