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环境下的道德恐慌理论分析.pdfVIP

大众传媒环境下的道德恐慌理论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传媒 2014年第lO期 传媒与法 大众传媒环境下的道德恐慌理论分析 杭 羽 (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大众传媒在道德恐慌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新闻媒体对某些事件的关注程度常常会超越事件本身对社会可能构成的 实际威胁程度:媒体在一个预测、象征和扭曲的框架内,将个别的偏离者或偏离行为进行夸张放大地报道,大量的不断的报道会 在社会上形成恐慌情绪并引发恐慌心理和行为,并且营造出了一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控制的氛围。这种社会性恐慌可能 会被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及其机器所利用,而偏离者的“民间恶魔’形象则沉淀为大众的心理图式。 关键词:大众传媒;民间恶魔;道德恐慌;偏离放大;霸权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2014)10—0030-03 大众传播的 “魔弹”神话似乎并没有完全破灭。在媒体标 恩认为 “道德恐慌”是一种社会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某种 签化报道的轮番轰炸下,从 “彭宇案”到 “中国大妈讹诈老外” 事件、个人或群体显现出来被界定为对社会价值和社会利益 假新闻,公众心理蒙上了严重的道德阴影,形成了“再也不敢 构成的威胁2[]。查斯克·里彻 (ChasCritcher)的 《道德恐慌与 扶”、 “好人难做、好人慎做”等一系列的恐慌认知,以及 “老 媒介》(MoralPnaicsnadhteMedia)一书在分析艾滋病、迷 人跌倒无人搀扶”、“病人昏厥无人救援”、 “施救前拍照留证 幻药、恐怖录像片、虐童事件等道德恐慌经典案例的基础之 据”等恐慌行为。新闻媒体刻板化、污名化的报道建构出一幅 上,并结合科恩的研究成果总结概括出道德恐慌形成模式的 “他者即地狱”媒介想象图:人们生活在 “民间地狱”中,我们 七阶段论 :1.问题浮现 (emergence);2.媒体库存 (media 周围 “恶魔”横行——路人是冷漠无情的,老人在变坏,坏人 inventory);3.道 德 卫士 (moralentrepreneurs);4.专家 在变老,老人逼死了好心人,老人给爱心少年带来了童年阴 (experts);5.应对和解决之道 (copingandresolution);6.消 影……英雄与歹徒、圣人与恶魔、和平与遭乱等等,各种事 退 (fadeaway):7.遗留 (1egacy) 【。具体分析如下: 件的性质被媒介的叙事所左右。 首先,一个原初事件发生后,媒体通常会给予其极大关 从李普曼的 “拟态环境”理论到格伯纳的 “涵化理论”,学 注,并以此为契机对该事件严密追踪。随着事态影响的扩大, 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媒介是如何在人们头脑中建构 “虚拟世 媒体的报道从特定的、单独的事件转向了由此引发的更为广 界”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将基于 “道德恐慌”理论,深入 泛的社会问题。在这个阶段,个人事件演变为了公共的事件、 解析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以什么方式参与道德恐 普遍的事件,其严重性层层升级。 慌进程的?建构 “民间恶魔”形象又是基于何种原因?这种想 其次,编辑、政客、道德卫士、专家和其他 “思想正统” 象性建构又会对大众的认知与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的人控制了道德争议的领域,他们断言该事件是违背社会道 德伦理规范的,给事件实施者贴上 “民间恶魔”的标签,并宣 一 、 “道德恐慌”核心概念及其进程模式 布 问题解决方案。譬如,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国务院 “道德恐慌”(moralpanic)一词出现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曾表态:“小悦悦事件真是有损中国 后期代表人霍华德 ·贝克尔 (HowardS.Becker)的著作 《局外 人的形象。”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 人:越轨社会学研究》(Outsiders:StudiesintheSociologyof 用 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 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

文档评论(0)

月光般思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