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附中学生课题研究成果9:下沙工业园区新杭州人在杭生活方面调查研究.docVIP

浙大附中学生课题研究成果9:下沙工业园区新杭州人在杭生活方面调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沙工业园区新杭州人在杭生活方面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思考新杭州人在杭州时的住房和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发放问卷,再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新杭州人 住房 子女教育 杭州是一个大气开放的城市,随着杭州的发展与开放,我们的耳边多了南腔北调,来自天南海北的兄弟姐妹正在杭州这片生活乐土上扎根。杭州以“大气开放”的胸怀迎纳“新杭州人”,彰显的是公平,倾注的是爱心。既然我们把这个城市的“活跃分子”和“流动的血液”,亲切地称之为“新杭州人”,那么他们的生活品质也与我们紧密相联。 关注新杭州人的生活情况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春风行动”、“八个有承诺”、“经济租赁房政策”……政府从医疗、就业、教育等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着这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们,有许多外来者从中享受到了福利,体验到生活在杭州的幸福;有许多外来者从中获得了希望,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又有许多外来者从中感受到温暖,努力地为自己的事业拼搏!城市,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才能欣欣向荣;人民,要有海纳百川的真诚和关爱才能生生不息。作为百万市民中的一份子,我们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任何一点一滴的关注与尊重,都是对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公平公正环境的贡献。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居住,是民生之本。“安家立业”,只有有一个稳定舒适的居所,人才能够安心的发展自身事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居住问题对每位新杭州人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是个人、民族,甚至是国家的根本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事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新杭州人的生活包括各个方面,但是教育和居住是重中之重且具有代表性,我们以研究这两方面为主,从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让市民、政府联合起来一同关注和建设新杭州人的明天,以及向新杭州人宣传一些政府的优惠政策。同时,此课题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采访、调查等方法可以便捷的获得所需资料,所以此课题可行。 河南人许昌和老婆在杭州打工多年了,去年上半年,他们把6岁的儿子从老家接到了杭州。眼看着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许昌夫妻俩不禁为孩子的入学问题发起愁来。杭州目前虽然有许多学校可以招收外来工子女,但因为存在招生名额有限、费用高、路途远、环境不适应等诸多问题,让他们觉得在城市里,外来工子女要上学还是很难的。 沈一帆是杭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四年级学生,三年前从老家山东随父母来杭州读书。当时父母跑遍了附近的一些学校,但没有名额了,不得已,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现在他每天独自一人要穿过大半个城市去上学。沈一帆在自己的作文里写道:“我很喜欢杭州,喜欢这里的学校和小伙伴们。听爸爸妈妈说,他们一个月赚来的钱给我交学费、吃饭、交水电房费就没了。” 去年8月,暂住杭州的广西人姚军带着读二年级的女儿去杭州一所公立小学,老师告诉他,孩子可以插班入学,但看到学校里的收费标准,他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公告牌标明新生及插班生每生每学期600元,代管费每生每学期150元,借读费600元。姚军说,他们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才1500多元,除去房租等一切开销外,也就所剩无几了。于是姚军和妻子一商量,为了节省开支,还是把女儿送回老家读书。按照国家规定,不在户口所在地上学的儿童,需要向学校交纳借读费。 在杭州市拱墅区某小区门口,记者遇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农村妇女王凤仙,她和孩子一起在地上整理刚收购回来的废报纸。据她介绍,她和丈夫、孩子已来杭州3年多了,两个孩子中,最小的今年也9岁了。去年他们曾帮两个孩子联系过一些学校,但因学费太高,最后都只好作罢。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每天跟着只有初中文化的父亲学认字。王凤仙说:“仅凭收废品挣钱,一家人吃喝已经很勉强了,怎么供得起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呢?等将来生活稳定了或者有钱了,再送他们上学吧。” 随父母从江西来杭打工的娜娜,在城东的一所学校借读,由于父母四处打工,她在杭州两年已经换了三所学校。而每次到新的学校,她都很不适应。最令她害怕的是跟不上新学校的课程。 在杭州一所小学上二年级的洋洋是一个“新杭州人”,父母从甘肃来杭州做生意,家庭经济状况不错。为了使孩子能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受教育,洋洋的父母放弃了报读民工子弟学校的机会,花了数万元赞助费,将洋洋送进了一所教育质量较好的普通小学。洋洋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不想让洋洋从小打上“民工子女”的烙印,而是要让洋洋尽早融入到这座城市中。然而,新入学的第一学期,洋洋变得越来越沉默,整天闹着要转学,原来,洋洋所在班里的孩子常常讥笑他是“乡巴佬”,还排挤他。洋洋的父亲现在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第一阶段:来丹妮,方佩怡在九月中旬利用网络进行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