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 第四节 郊区化 第五节 逆城市化 * 第五节 逆城市化 一、逆城市化 二、逆城市化的解释 三、 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 四、 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 一、逆城市化 19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倒转,即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向大城市区域迁移变为向非大城市区域迁移。大城市经历了人口净迁出,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和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的过程。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者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 * 一、逆城市化 与郊区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迁移,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域向较小的城市和城镇的移动。 “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 二、逆城市化的解释 1、“大都市区结束”论 这是七、八十年代欧美对逆城市化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行将结束,人口分布模式将由城市化向逆城市化和乡村化转变,美国将进入“后都市区时代”(post-metropolitanera)。 * 二、逆城市化的解释 2、“大都市区发展”论 这种观点认为,非都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郊区化越过了大都市区的界限,或者由于小城镇的发展达到大都市区的规模,却仍被视为非都市区的结果。由于非都市区人口的增长主要靠近大都市区的边缘地带,应视为大都市区的进一步发展。 * 二、逆城市化的解释 3、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从1980年以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关于逆城市化产生的解释,“大都市区发展”的观点更能得到充分证明。 ①从更大的区域层面上看,人口是进一步向大城市地区和另一些大城市地区集中,例如美国人口向西南方“阳光地带”的大城市地区转移; ②从更普遍意义上看,城市内部人口及就业岗位的分布扩散范围更广,甚至扩散到大城市去外的农村地区; ③由前两者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大城市功能区进一步分散及内城的衰退。 * 二、逆城市化的解释 3、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实质上是城市分散化发展的继续,是郊区越过大都市区的界限向更为广泛的地区的延伸,是大都市区空间规模的进一步膨胀,是城市有机体的进一步膨胀,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散,而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反向运动。 逆城市化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郊区化的纵深发展,是人口及就业岗位的更为广阔地域扩散的一种过程;在逆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功能区内出现的内城分散、衰退现象,与外围边缘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是经济发达社会中城市体系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反映。 * 二、逆城市化的解释 3、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从局部到整体都呈现出部分新的变化特征。 * 三、 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 (一)、内城衰退 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及就业的进一步广域扩散,给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及物质环境等多方面带来了消极后果,其中一个突出后果是导致传统的工业城市出现内城衰退。 * 三、 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 (一)、内城衰退 1、衰败主要表现 高失业率及人口外移; 人均收入水平大幅下降,犯罪率偏高; 税收锐减,财政日蹙,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区资产贬值,市政设施破败; 废弃地增多,物质性设施老化; 生活质量及环境质量下降。 * 三、 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 (一)、内城衰退 2、内城衰退的原因 ①、经济重构与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内城衰败的主要原因。 ②、家庭经营式地方性公司减少而跨国大公司得到发展和增加,但这些大公司与所在地的地方城市并无太多联系,从而使地方经济衰退,且失业人口增多更加速了内城衰败。 ③、电子、汽车、航空、生物化学等新工业的选址倾向于环境良好的郊区,工业的外迁加剧了内城衰败。 ④、政府开发郊区的城市发展策略,如建设新城及卫星城,限制中心区新增写字楼数量,动员和鼓励工厂郊迁等,促进了内城衰败。 * 三、 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 (二)、市区改造与重建 面对市区人口进一步减少而导致中心区的衰败,各个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开展市区重建活动,主要包括重返大城市和振兴内部的旧城改造以及贫民窟的清理。 这些措施是大城市中心区经济得以复苏,“中产阶级化”又使市区人口回升并重新繁华起来。 * 三、 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 (二)、市区改造与重建 1、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