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隋唐_中国政治制度史.ppt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隋唐_中国政治制度史.ppt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第二节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第四节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第六节 府兵制及其畸变 第七节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第八节 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首先,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长官称纳言)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后逐渐形成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个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务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唐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外再无任何变化。三省六部进一步确立之后,原属九卿范围的各个监寺地位继续下降,沦为辅助性机关。这样的六部与监寺格局,奠定了官僚制帝国的基本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从西方引起的新式现代政府体制所取代。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改革后的州比秦汉时的郡还要小,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势力,以便于中央管理,但也使得地方区划过小,缺乏自主性。 其三,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最大的转变之一。 隋文帝虽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隋炀帝杨广开创了考试取士的新制度。其中“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最后得以保留。进士科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在中央政府举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准的科举时代。 其四,完善了府兵制,建立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 在中央设置十二卫分管兵府,使府兵制更加制度化。 其五,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 删繁就简制定《开皇律》,废除车裂等,将死刑终审权收归中央,死刑须经大理寺复核才能执行。唐《贞观律》《永徽律》,都是《开皇律》的修订。其法律精神一直延续到清代。 最后,着手重建礼制。 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如恢复汉姓,恢复汉族文化习俗。最重要的是恢复礼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矩,但是隋朝以继承汉人正统自居,故而强调要恢复周礼。 隋朝虽完成了大多数制度的创制工作,但由于炀帝的缘故结果二世而亡。唐几乎完全继承了杨家开创的制度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在政策上又刻意避免了前朝之失,结果成就了历史上的盛世。 唐朝理智地意识到隋朝的失误多在政策层面,而制度建构应该肯定。唐朝统治者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跟杨氏家族一样同是北周的军事贵族出身。在统治大思路上,他们灵犀相通。 隋三省长官即是正式宰相,但有时也让他官以“知政事”的名义参与政事,被视为宰相。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间扯皮,实行宰相集中议事制。 唐太宗末年,中书省因长时间得到皇帝信任,地位日见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除中书省长官外,其他两省的长官不一定是当然的宰相。无论担任何职,只有头衔上加有“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中书门下三品”,才是宰相。 武则天专权后,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首相。由于政事堂成了最高决策机关,须有属员参与办事,但它又不是制度规定设置的机关,于是就从中书省抽调中书舍人到政事堂办事,他们是实际的政令执笔者。由于跟最高权力中心非常接近,中书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政事堂议事内容 政事堂每日所议之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均由宰相自己处理。凡事讨论决定即可,最后形成一个书面意见,报皇帝例行批准,一般皇帝扫一眼就批。这个手续属于走过场。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最好是在皇帝没有意识到之前先行讨论,拿出意见。在唐代全盛时期,绝大多数政务都是由宰相会议首先提出,经讨论后提出成型意见,最后才由皇帝核准。 三是皇帝认为很重要、而又为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由皇帝特意提交政事堂讨论。比如有一次武后要宰相们讨论来俊臣等人停妻再娶的事情。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绕开政事堂,直接将奏折递到皇帝手里,或者某些下面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但皇帝有别的意见时,皇帝会将这些奏折交下来令宰相们讨论。后两种情况,宰相若认为不妥,可以驳回皇帝的要求。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的主要科目 二、科举取士的过程 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四、科举与学校 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科举的主要科目:常科、制科 明经科:考儒家经典 进士科 从隋到唐初,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 后增加帖经和杂文,帖经只是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内容,而杂文,则是指带有讽喻性的带韵美文。中唐以后杂文改为律诗,更增加了考试难度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angpu25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