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oc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 要: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现代社会里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孝道;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76-02   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论语》一书中孝字共出现19次[1],谈到“亲”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没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其中有两处为曾子引孔子语。这些内容体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观点。   (一)对待父母要态度恭敬   孔子思想中的孝道,不仅是对父母要“养”,还要有“敬”即恭敬的态度。对子女来说,尽到对父母赡养的义务是孝道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在孔子看来,仅仅供养父母吃喝、为父母办事是远远不够的。即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举此例意在说明,养而无敬爱之心,跟养犬马一样,就不是真孝。因为它缺乏孝道最为实质的内容――“敬”。只有既“养”且“敬”,才能显示出人和动物的区别[2]。《里仁》篇中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生活中,子女和父母必定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子女如何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孔子认为,父母不听从子女的意见,子女要做到不怨恨。这一点需要子女发自内心的恭敬。   (二)对待父母要关心其精神   孔子还要求子女要关心父母的精神。《为政篇》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子夏的提问。虽然没有具体说如何做,但是明确表达了仅仅供养酒食是不够的含义。《里仁篇》第十九章有相关内容,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段文字说明要常伴父母左右,即不要让父母担心。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做法。这一章历来有不同见解。一是父母在世时不远游,这是强调远游不符合孝道的原则;二是如果远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计划好往返行程的时间,表述了以孝道为原则的灵活性。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前者为重;作为现实行为准则,后者可行[3]。两种说法都有理,但第一种解释未免愚孝,使父母的存在成为限制子女人身自由的原因。实际上该章的重点并非“不远游”,而是“游必有方”。古代通讯不畅,子女远游,提前告知父母去处,可以让父母了解情况,减轻忧虑。“方”字应是方位、地点,而不是方法。“不远游”的核心是让父母放心,是子女关心父母精神的主动表现。   (三)对待父母要记挂想念   《为政篇》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阳货篇》第十七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上面两章内容可以看出,孔子所谓孝道,关注生前,也关注死后。生前之孝注重物质上的供应和精神上的关心,死后之孝则注重丧礼和心意。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克己复礼为仁”,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待父母的丧事,必须要有礼节。这个礼节可以不奢华。根据《八佾篇》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宁俭不奢,表明孔子认为礼绝不能取消的观点。同时,孔子对他的学生宰我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的想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宰我的看法是对亲情的伤害。孔子认为,父母辞世后,子女在感情上应对父母的离去感到悲痛,因为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之情正如“人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怀”的恩情一样绵长[3]。孔子认为宰我没有真正从内心体味失去父母的刻骨铭心之痛。在心中对父母没有足够的想念,是“不仁”的行为。   过于强调守孝三年,导致父母去世,孝子守丧多年,不结婚,不耕作,虚度年华,是儒家思想被指责推崇愚孝的原因。宰我可能注意到这一点才提出缩减守孝的时间。但可以看出,孔子注重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想念。强调守孝三年的形式,只会造成如汉魏时期举孝廉父别居的虚情假意。物极必反,愚孝会出现如鲁迅先生批判过的郭巨埋儿之类的极端现象,丧失人伦。这是对孔子本意的曲解。孔子曾对曾参受其父棒打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