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件(大象版必修2).pptVIP

【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件(大象版必修2).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老刀牌香烟 哈德门香烟的广告牌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导入 1914年范旭东创办的大久精盐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迫使民族工业在困境中艰难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0.1 216.4 465.1 7 603 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31=100) 29.4 787.3 3 279 757 416 558 华商矿产量(吨) 机械采煤业 8.0 184.7 109 741 59 405 启新厂产量(吨) 水泥业 11.9 246.4 29 602 12 013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电力业 10.9 206.6 746 361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火柴业 36.7 1 219.4 1 680 138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卷烟业 0.03 131.6 77 855 59 175 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 0.04 140.6 112 654 80 140 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 缫丝业 19.8 423.0 8 316 1 966 华商厂产量(万包) 17.4 306.8 203 950 66 470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机制面粉业 11.0 255.2 6 675 2 616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12.1 313.6 1 598 074 509 564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棉纺织业 平均增长率(%) 发展速度(1921=100) 1920年 1912年 行业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 ( 1912—1920 ) 中国近代化工厂的成长(1895—1920) 500,620 330,824 182,603(其中官办 175,312) 资本(千元) 1,759 698 108(其中官办 31) 工厂数 1920年前 1913年前 1895年前   说明:本表所列工厂不包括外资在华投资企业,其中1895年前含官与商办两大部分,1913与1920年虽未加区分,但应以商办企业为主。 资料来源:根据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54—56表改制。 ——摘自郑会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内在原因》 中国近代工业转型的另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投资规模相对集中,以1912—1920年的投资情形来看,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工厂数目有所下跌,5—20万元规模的工厂则基本维持不变,而2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工厂却显著上升(以厂家数目计算,1922年资本在20—50万元的工厂增加了67%,50—100万元增加了175%,100万元以上的则增加了128%)。 ——摘自郑会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内在原因》 民国初年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在国货运动蓬勃发展期间,刚刚成立的共和政府也采取种种方式,予以积极配合。1912年11月,工商部召开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其宗旨即为「谋工商矿业改良发达,欲集全国实业家及专门学者之意见」,实为「中国工商界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举」。1914年12月5日,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并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责令各地方长官在抵押贷款、产品改良、运输费、拓展销路诸方面提供援助。1917年8月,农商部又通令各地,「嗣後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办国货展览会,并组织各省企业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这些举措均有助於推动中国国内企业外向型发展。……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亦与中华民国成立後投资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诸如铁路交通的开辟、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新式教育的兴起及普及,以及随之而引起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先进管理知识的运用、以银行为代表的近代化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建立等等,都标志著国内的投资环境已发生重大转变,以致吸引内资与外资不断投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摘自郑会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内在原因》 1919年北京大学生焚烧日货 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 爱国火花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这一组火花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