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上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解析.doc

生物七上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精要点拨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二 、对照实验 1.概念: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如要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光是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如温度、土壤潮湿程度)应相同。 2.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3.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实验组是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做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活动建议 【案例1】 “分析与讨论——巴斯德实验”的教学片断 (给学生出示一碗变质的肉汤),提出问题:面对眼前的肉汤,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的思维非常活跃,发现了很多问题。告知学生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播放影视片断,简单介绍巴斯德。那巴斯德是什么观点呢?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们该怎么做呢?能不能直接做实验?让学生分组。在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巴斯德问题,并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巴斯德用了哪些实验装置,设计了几组实验? 2.这几组实验装置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3.在这个实验中巴斯德最大的创意是设计了。其妙在何处? 4.在实验中,除了控制变量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可信? 5.如果实验成功了,巴斯德据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6.如果实验失败了,你觉得该怎去做? 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有的人还通过“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竟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1729—1799)发现,将肉汤置于烧瓶中加热,沸腾后让其冷却,如果将烧瓶开口放置,肉汤中很快就繁殖生长出许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个棉塞,再进行同样的实验,肉汤中就没有微生物繁殖。斯巴兰让尼认为,肉汤中的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认为微生物肯定必有母体。他到宣传这一理论。这下子可激怒了自生论者。他们问巴斯德:“酵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世纪的每一年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葡萄汁酿成酒?这些从天南地北,处处把每个罐里的牛奶变酸,每瓶里的牛油变坏的小,来自什么地方?”   为了回答这些,巴斯德重做了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他在圆瓶里灌进一些酵母汤,把瓶颈焊封,煮沸几分钟后搁置适当时间。结果表明,瓶里并没有微生物生长。   这一验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者。他们坐在巴斯德的书房里吵吵闹闹:“你在煮沸酵母汤时,把瓶里的空气加热了。酵母汤产生小所需要的是自然的空气” 面对对方的指责,巴斯德冥思苦想,决心设计一种只让天然空气进入而不许其中的微生物进入的仪器。在老教授巴拉的指导下,巴斯德终于设计、制作出了符合这一要求的仪器,即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取得了成功。他喜不自胜。在一个有学者、才子、艺术家争相参加的巴黎盛会上,巴斯德讲述了他的曲颈瓶,高声宣布:“自然发生学说,经过这简单实验的致命一击之后,绝不能再爬起来了。”   接着,巴斯德又创造性地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半公开的实验。他和助手们将煮过的装有细菌培养液的烧瓶分放在多尘的市区、巴黎天文台的地窖里和其他环境中。发现空气越是不洁,培养液变质就越快、越严重。这说明使培养液变质的细菌不是自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他推测,海拔越高,空气一定越洁净,培养液受细菌的污染也越轻微。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和助手们又先后登上汝拉山区的浦佩山,爬上瑞士的勃朗峰进行实验。结果,猜想得到了证实。  

文档评论(0)

x551116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