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都市重庆的导游词3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水都市重庆的导游词3篇

山水都市重庆的导游词3篇   山水都市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在此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山水都市重庆的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山水都市重庆的导游词一: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罗,大家叫我小罗就可以了。旁边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在此我们代表重庆国际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诶,咱们先来做个谜题,好不好?“双重喜庆”打个地名。对,很多朋友呀都告诉小罗正确答案。没错,正是大家所憧憬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重庆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在此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后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重庆地跨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之间,总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3个区县。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的民族多达49个,总人口3100万。重庆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连四川省,北接四川和陕西省。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汇集了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及其他大小支流上百条。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湿度大。其独特的气候特点,使这里的气温又略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说道重庆的历史沿革,就不得不掰掰“三”这个数字了。概括起来,重庆有三次建都,三次直辖。第一次为商周时期巴国都地,第二次为元末大夏国国都,第三次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那么三次直辖分别是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中共西南局和西南军委会驻地,为中央直辖市。最后就是在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刚刚也提到了,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想要好好了解和体验它的古文化,就不得不来重庆主城区内唯一的千年古镇瓷器口探一番究竟了。瓷器口古镇,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而得名。瓷器口原名龙隐镇,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孙允汶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发为僧来重庆,隐避于宝轮寺,天王殿墙上有“龙隐禅院”四个大字。故将原“白岩镇”改名为“龙隐镇”。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陪都期间,这里的小镇茶馆达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特别是晚上能在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们称之为“品仙台”,都是挂牌说书,看谁有绝技高招,谁能争取更多的茶客让茶馆生意兴隆,老板一高兴得到的红包就越厚实。直到如今,茶馆仍是磁器口一景,百来米长的老街便有13家茶馆,家家茶客满座,古风犹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大家是不是越听越心动,想去品尝品尝呢?就请你们跟我一同下车,一起去体会一下吧。   山水都市重庆的导游词二: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xxx,非常高兴今天可以陪伴大家游览美丽的山水都市-重庆   请您们往车窗外面看,除了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外,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连绵不绝青山和川流不息的滚滚江水,经过这一路的观察与感受,相必各位游客一定已经初步体会到重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环水抱之城了吧!   现在矗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重庆解放碑了。你们有谁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喔,这位先生答得非常对!重庆解放碑呢,它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的交汇处,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的历史见证,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纪念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就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碑”,以纪念抗战胜利。“抗战胜利碑”在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于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的是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的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49年11月30日,山城重庆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次日,这座碑的顶端飘扬起欢庆重庆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记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