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研究综述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曾谭玉(国际生) 樊瑞炜151120210501 金 洁151120210503 邹建刚151120210508 崔祥云151120210510 目录 1、前言 2、文献来源 3、激励的概念 4、激励理论综述 5、结论 摘要: 激励问题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研究方面。有效的激励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需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 总体上讲,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激励理论的演变过程和发展作一综述,并由此总结出一些促进我国激励理论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激励 管理激励理论 经济激励理论 启示 1 前言 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 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科技、文化、教育等)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增多,政治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弊端,使得原有监督和激励方法的效用正逐步下降甚至丧失,企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损。(据某省对105个亏损企业的调查,因为人为因素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职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使企业亏损和倒闭者,占了80%。) 如何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就显得相当突出(!) 理论研究认为:成绩=f(能力,激励) 因此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问题对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文献来源 2.1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5年11月13日检索得到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有2552694篇,其中属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文献有1451158篇,属于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有807716篇,属于特色期刊的有181506篇,属于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有53141篇。 2.2文献筛选:通过泛读文献对检索所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删除与我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部分文献。最后得到67篇与研究主题相符的文献,选取其中的30篇进行参考阅读,并间接引用其中提到的四篇外文文献。 文献来源 2.3 文献分析: 3 激励的概念 中文词典:鼓动、激发使之振奋或振作,如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期楚将项羽领兵攻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兵奋力拼杀的斗志,即为激励。 英文:moticate,movtivation,意思是刺激、诱导、给予动机、引起动机。 管理学概念 (我国大陆):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兴奋起来,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我国台湾):激励是指利用某种刺激(诱因、目标)激起个人自觉行为的过程 (前苏联):一种明智而富于人性的影响方式 (美国):即干涉变量是内部和心理过程,它们并非直接观察到,它们反过来却引起行为 心理学:指的是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激发人的动机,使被激励者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4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4.1 管理激励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侧重于对人的共性分析,服务于管理者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需要,以克服泰勒首创的科学主义管理在人的激励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由单一的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由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变过程(吴云,1996)。 管理激励理论 4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4.2 经济激励理论: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问题,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 经济学对激励的研究是以经济人为出发点,以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传统的厂商理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的经营目标,而现代企业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也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奏效。 经济激励理论 5 结论 两条思路: ①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激励理论; ②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经济激励理论。 比较: 两种理论都着眼于效率损失问题并激励来提高经济效率,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其理论在研究角度、研究办法、前提假设、解决思路等方面存在典型的差异。 企业: 激励方式应多样化, 经营者选择权应该下放到企业 发挥隐性激励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彦伯.专业组织激励制度之研究[D].台北:国立中正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93. [2]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杨瑞龙,王凤彬等.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5]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建军.领导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