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血液病专(第15章 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oc

难治性血液病专(第15章 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难治性血液病专(第15章 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五章 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难治原因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throm bocytopenic purpura,ITP)。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可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慢性ITP多发病于2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绝大多数慢性ITP患者缺乏前驱症状或病因。本病起病隐袭、症状多变,有些病例除发现血小板减少外,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数病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淤点和淤斑。 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40多年来的研究认为,慢性ITP是一种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表面靶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破坏而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血小板抗体可以与血小板及巨核细胞结合,使之不仅破坏血小板,也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成熟而造成血小板的髓内破坏,影响了血小板的生成。此外,体内、体外研究还发现血小板自身抗体能激活补体,通过补体介导的途径引起血小板破坏。 由于确切病因不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各异。 糖皮质激素是慢性ITP的首选治疗药物。皮质激素约可使60%~80%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但仅10%~15%能达到完全缓解。它对本病作用的主要机制为:①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尤其是脾脏)吞噬和破坏附有抗体的血小板。②使毛细血管脆性减低,减轻出血症状。③抑制血小板抗体的形成。对皮质激素无效或维持剂量超过15mg/天的患者为难治性,需考虑结合或改用其它治疗。 二.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一)临床表现 慢性ITP一般起病缓慢或隐袭,常表现为皮肤与粘膜出血。出血症状相对较轻。血小板减少可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持续发作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者可有缓解期,缓解长短不一,可为一月、数月或数年。皮肤可有紫癜及淤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远侧端多见。粘膜出血程度不一,以鼻衄及齿衄和月经过多较多见,口腔及粘膜出血次之,血尿及胃肠道出血也可见到。本病在搔抓皮肤或外伤后,可发生皮肤淤斑,但关节和视网膜出血少见。出血症状一般与血小板计数相关,但并不平行。当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可并发严重的出血症状。在老年患者(大于60岁),当外周血小板计数相同条件下,其出血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年轻ITP患者。本病出血原因主要为血小板减少,此外,血小板功能障碍也可能起作用。 本病一般脾不大,反复发作者脾可有轻度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小板计数常在(30~80)×109/L,一般较急性为高。由于血小板减少,故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束臂实验(+)。除大量出血外,一般无明显贫血及白细胞减少。 2.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外周血小板形态可有改变。如体积增大、形态特殊、颗粒减少、染色过深等。周围血中巨大血小板为一些较幼稚的血小板。它能反映骨髓制造血小板情况,也易在脾内阻留。这些血小板对ADP、胶原、凝血酶或肾上腺素的聚集反应增强,能释放腺嘌呤核苷酸和血小板第4因子,故止血作用强,这可说明为何有的病人血小板计数虽较低,而出血症状较轻。 有的病人血小板功能异常,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慢性或间歇发作患者,其血液中的球蛋白还有抑制正常富有血小板血浆对ADP及胶原聚集反应的作用,这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球蛋白还具有血小板抗体的特点。此外,血小板第3因子的活力也减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减低,血小板对ADP的聚集反应减弱,但对胶原的聚集反应正常。临床上有的病人血小板计数并不很低,但出血严重,可能是这个原因。 3.骨髓检查 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明显,细胞胞质中颗粒减少,嗜碱性较强,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胞质中出现空泡、变性。在少数病程较长的难治性ITP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可减少,其原因可能与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第4因子和β血小板球蛋白等因子对巨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有关。 4.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表面免疫球蛋白(PAIg,包括PAIgG、PAIgM、PAIgA)、PAC3的测定已成为ITP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目前用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或酶标法测定血小板表面免疫球蛋白,敏感性高,但缺乏特异性。血小板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方法(MAIPA)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它直接用于检测抗血小板GPⅡb/Ⅲa、GPIb/Ix的特异性抗体。 5.其它指标 包括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微颗粒(PMP)、糖盏蛋白(glycocalicin)等。RP代表新生血小板,同时检测RP和TPO可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ITP患者因血小板破坏增多,巨核细胞代偿性增多,TPO水平无明显升高,而RP百分率明显增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wh6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