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学讲座的特色doc .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国教育学讲座的特色doc

德國 “教育講座”的特色- 教育學院解體後的“教育學”研究 (1) 現今德國教育學講座與台灣早期師範體系的教育系有一些基本上的差異﹐因為她是德國師範學院被裁撤後與一般大學教育哲史領域的產物。以我的母校Regensburg大學為例: 整個教育分為三個一般教育講座﹐一個學校教育講座﹐一個小學教育講座(兩講座教授)。在大學前階段各講座在一般教育理論上並無軒輊﹐比方學校教育學及小學教育學可能開設一些教育學基本理論﹐一般教育學也可能開一些學校教育理論課程﹐不過學生撰寫碩士論文時大抵依專業方向追隨講座教授﹐考試時繳交的成績證明也大概依此專業方向。 一般教育講座的特色在除了開設教育課程外(教育哲史﹐教育人類學﹐社會教育學﹐一般教育學理論﹐系統教育學理論等)﹐大抵在大學後段必須有一專業方向﹐本人工作於一般教育學講座的專業方向即是成人教育和校外青少年教育 (社工及社教總稱) 以對象為劃分的學門。在這個框架下除“學校教學理論””兒童教學”等其他學校及小學教育講座只要教授有興趣的科目幾乎無所不包﹐如媒體教育﹑大學推廣教育﹑婦女教育﹑老人教育﹐民眾大學教育﹐博物館教育﹑大學教學教學法﹑企業教育﹑成人教學基本法﹑親職教育﹑兩性教育/社教理論等等。[就記憶所及本校三個一般教育學講座在本人就學及工作期間所開過的課﹐本人任職期間負責大學成人教育﹑媒體教育和編一本一般性教育字典﹐其餘同事各司其職﹐個人在修業期間曾隨二老闆首席學術助理Dr.Decker研習老人教育學對其專精婦女教育學和校外青少年輔導也感興趣 ] 教育系 Diplom學程的學生必須在碩士前段和碩士階段分別做4周及6周的實習 (即4x5x8小時為第一階段時數和6x5x8 小時為第二階段時數) ﹐大體上必須符合講座的方向﹐本人及兩次在輔導土耳其小孩和青少年的社工/社教機構擔任輔導員﹐往後並任義工多年。 在德國教育體制下教育系Diplom方向在碩士階段副修心理學和社會學﹐因此教育系Diplom方向學生對這兩門學科有一定的了解。少數教育系學生繼續在心理系和社會系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有一些學生求學過程中發現其興趣和傾向在這兩個學門﹐不過其博士指導教授必須跟學院提出申請﹐並提出說明﹐攻讀博士必要條件是碩士畢業成績必須達到相當的水準。4至6年的教授選備課程﹐方式為替教授打理一切系上的事務﹐並寫一部教授選備論文(Habilitationsschrift) 。論文通過後則取得教授選備資格﹐可以在德國參與大學講座教授甄選的程序。依德國大學總綱法規定﹐於那個大學校取得講座教授選備資格﹐則不可以在該校擔任教職﹐德國人以此方法杜絕學術近親繁殖﹐藉此刺激學術競爭﹐因無所謂人脈或師承困擾﹐一切以博士後研究成果為評比標準。這個也是德國博士畢業學生一般而言並沒有太多個人著作的原因﹐因為博士畢業到取得大學教授資格還有一段“遙遠”距離﹐能否取得比“博士班”資格更難獲得的“教授選備生”資格還是未知數。 如上所述德國大學是講座“學程制”- Studiengang作為學生學習的依據﹐以教育研究所裡的 “一般教育講座” 為例﹐學生來源為﹕ 師資學程學生﹐必修一般教育學課程﹐其餘師資課程在“學校教育” 或“小學教育” 講座﹐心理學講座﹐社會學講座﹐某學科教學講座- 如數學教學講座 Magister/Master 學程﹐學生可能是第一主修教育﹐第二主修教育或副修教育 (Magister學生必主修兩學門﹐或一主修兩副修﹐比方﹕教育+哲學+德國文學) Diplom 學程學生以教育學為主修﹐輔修規定必須是心理系和社會系。 2000年以前還是必須修讀過去的輔修或第二主修。德國大學到博士班是廣博教育﹐大學學術專業的門檻在往後5年左右的博士後研究﹐不在博士班。 基本上德國各教育學講座已經心理學化﹐即以心理學理論﹑方法研究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各種教學﹑課程理論﹐甚至道德教育等)。文史﹑教育哲學及教育理論的探討已經“過時“﹐但在這過程也引發學院各講座極為激烈的鬥爭﹐為本人在雷根斯堡大學親眼目睹。六個教育講座教授﹐有五人是心理學博士(本人最後的指導教授即心理學博士﹐第一位指導教授“一般教育講座”教授也是心理學博士)。在巴伐利亞如果有心成為教育學教授大概在教育專業外會修心理學博士﹐以德國雙主修或教育Diplom學程提供必要心理課程的情況下不難見到跨學門修學位的情形。(其實不算“跨”學門﹐因為那本來就是另一個主修或輔修﹐程度好壞看個人造化) 。 如前述﹐學術見真章是在往後的教授選備課程。跨領域修教授資格在社會﹑人文主學科也不算少見。 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有心理學的背景的教育學講座教授在從事“純統計學” 方式﹐問卷調查法等等幾乎半輩子後又回到哲史或純理論的老路。 以下簡述德國的講座教授制度作為本文結尾﹐講座如圖所示﹕ 德國講座圖示﹕ 講座教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