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辨证论治”,把中医从辨证特色论中解放出来.doc

淡化“辨证论治”,把中医从辨证特色论中解放出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淡化“辨证论治”,把中医从辨证特色论中解放出来

淡化“辨证论治”,把中医从辨证特色论中解放出来?? ????????????????? ----------“辨证论治”特色论是中医“西化”的产物 ???????????????????? “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传统,也不是祖国医学留下来的遗产。“辨证论治”是现代中医研究的产物。 ? 1.? “辨证论治”的起源 古代中医经典中并没有“辨证论治”。明清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首称之为“诊病施治”,明代周之干在《慎斋遗书》卷一中首次用专门章节讲述“辨证施治”。清乾隆后期、道光年间,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首概之为“辨证论治”。建国前,极少有著作系统论述“辨证论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辨证论治的研究、应用极少。 2. 辨证论治及其特色论的提出与普及 《慎斋遗书》卷二中说:“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辨证的初提者认为,证只是与症、征的概念一样,不是“所以然”,更不是病的本质。是一种临表现。 2.1.? 辨证论治及其特色论的提出 1954年,朱颜先生在《中华医史杂志》上撰文“中国古典症候治疗的一般规律”,一般认为,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证候治疗”。 1955年,任应秋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的文章,他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中医的证候决不同于西医的症状,殊非诊断治疗上的关键。”有人认为,辨证论治,由任应秋先生首次提出。 1957年,秦伯未先生撰文“中医辨证论治概说”,较全面阐述和介绍了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一个体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方法,离开了中医基本理论便没有方法来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规律,主要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人认为,秦伯未先生首次系统论述“辨证论治”。所以“辨证论治”应归功于秦氏。 1960年,秦先生再次撰文,“论中医的辨证论治”。由于秦氏在全国中医界的学术地位很高,所以这些观点引起了广泛重视。 1962年,岳美中先生阐述“辨证论治实质探讨”,姜春华、孙弼纲、刘振邦、马龙伯等也纷纷发表文章,探讨辨证论治的提法。“辨证论治”得到广泛讨论和应用。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在现代中医中的地位。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中医界引入“辨证论治”的概念,理论和实践,基础和临床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息。如果当初没有西学中派提出辨证论治的概念,大概不会有现在所谓”证”及“辨证论治”概念的争论。辨证论治的普及,以至后来成为中医的特色和核心,实际上是中医“西化”,或者说是中西结合,或是中医现代化的产物。 中医经典中,病和证常常同时存在,并没有严格界限,也没有明显区别,更没有强调辨证论治。常常是一句一证,一病一方,或是一证一方。 ??如伤寒论中:“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风温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又如伤寒七十二证,几乎都是一句一证: 循衣摸床(仲景云。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发潮热。不识人。循衣妄撮。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仲景云。小便利者可治。) 瞪目直视(仲景云。直视摇头。此为心绝。又云。狂言反目直视。肾绝也。) 汗出如油(仲景云。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也。) 两手撮空(仲景云。吐下不解。大便不利。潮热。摸床撮空。皆宜大承气。服后脉弦者生。涩者死。) ?喑哑不言(痓病者。如发痫之状。喑哑不言。) 舌卷囊缩(仲景云。厥阴受病。则舌卷。烦满。而囊缩。扁鹊云。舌卷囊缩者。必死。) 鼻中煤烟(宋迪阴证诀云。阴毒渐深。则鼻中黑如煤烟。) 指甲黑青(宋迪阴证诀云。阴毒甚。则指甲黑青。扁鹊云。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 目盲见鬼(难经云。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3. 辨证论治及其特色论的提出与普及 3.1。中医经典中的病、证被现代中医人为的区别开来。本来常常是同时存在的概念,有了严格界限,和区别,片面强调辨证论治。 ? 1.2.为了与西医区别,,“辨证论治”成为了的热点,“辨证论治”成为中医特色和优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确立了保护中医药的政策。自上而下,号召并组织西医系统的医务人员学习中医,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之间开始全面交流。一些现代医学(西医)的学者意识到了中医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有人提出辨证论治的观点,不久,“辨证论治”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很快又就出现了“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说。 中医的学说、理论很多,学派林立,绝大多数杂乱无章地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古代医典中。每种学派,都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