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一分一厘地.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亩一分一厘地.doc

一亩一分一厘地   一亩一分一厘地能做什么?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来说,这块地显然太小了!   然而,当我们来到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的这一亩一分一厘地时,顿时觉得这块地不仅不小,反而超乎寻常地壮阔和厚重了。   令我们深感荣幸的是经内蒙古作家协会推荐,中国作家协会通知我们于2013年11月3日到杭州西子湖畔“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度假。3日9点半我们从北京南站出发,下午4点到达杭州站。接站的是一位姓叶的先生,他在车站门前高高地举着“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的牌子,引来很多人驻足观望。   我来过杭州多次,或旅游或开会,基本上都是来去匆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这里人多车堵,下了火车去旅馆,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所以上了创作之家的通勤车之后,我就闭目养神,感觉也就十几分钟的光景,忽听叶先生说:“到了!”这让我颇感意外。   我们下了车,眼前既无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无醒目的单位牌匾,而是一处环境清幽的江南农家小院。叶先生前去敲门,门里面马上传出“回来了!回来了!”的声音,这声音听起来是多么的柔和多么的亲切,似乎包含着不言而喻的殷殷期盼,令人顿时周身一暖: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门开了,叶先生对开门的人说:“内蒙古来的!”又对我们说:“咱们家的陈师傅!”我们与陈师傅握手打招呼。陈师傅说:“内蒙古好,内蒙古好,地方大,草原美,欢迎你们回家度假。”这时,我才发现古朴的大门旁悬挂着“杭州西湖灵隐路白乐桥一号”的牌子,门口右侧立着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面刻着:“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   我们住进了806室。室内有整洁的床铺,有存放衣物行李的橱柜,有待客的茶桌茶椅,有读书写字的办公桌等。因为还需等待其他作家,陈师傅通知我们晚饭晚开一会儿,到时他会来叫我们。   报到簿就在房间里,翻开仔细地瞅了瞅,才知道我们这期是2013年最后一期,第一期自4月6日开始,到我们这期已是第十七期,每期也就六七家人。内蒙古2013年第五期有内蒙古大学的额尔敦哈达老师及通辽市文联的青胡勒图老师,我们这期有邓友梅老先生,山东省作协的杨书记,山东省委省直工会卢书记,郑州大学的刘女士,湖南张家界的龚记者,河南省洛阳市文联的张老师。   此行之前,我们大致地了解到自己要来度假的地儿只有一亩一分一厘,竞有些不以为然,看了806室存放的相关资料才恍然大悟这里不同寻常的历史并由衷地肃然起敬。原来这一亩一分一厘地,是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从一孟姓商人手里购买过来的旧式庄园,1988年重建,并在此设立了“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专门接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不对外开放,20余年已经接待了数千名会员来此度假休养和创作,其中已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老先生80岁高龄后四次来此小住,并留下“这真是我的家”的赞誉题词。   开饭时,邓友梅老先生没有到,向叶先生打听,他说邓老先生明天坐飞机来。邓友梅老先生的作品我非常熟悉,人只是在作者简介和评论中有所了解,他11岁就参加革命,13岁在日本当劳工,14岁参加新四军文工团,15岁发表作品……记得80年代,我们正在大学读书,他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追赶时代的女兵》《那五》《烟壶》等,被我们争相传阅,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一直珍藏着邓老先生第一时间发表这几篇小说的刊物。   杭州雨多,可能会一连数日地淅淅沥沥,半夜里听到雨声,越发担心起来,第二天悄悄早起,竟然是一个大晴天!   太阳还没有出,天空一碧如洗。安静极了!这一亩一分一厘地!这里既无大城市车水人流的喧嚣吵闹,也无乡村山野的鸡鸣犬吠。偶尔会有几声鸟鸣和虫吟,清清亮亮的,转瞬便滴落在周围祥和的静谧里。白墙、青砖、绿树、翠竹……小院被白墙围着,白墙由青砖小瓦的檐子帽封顶,白墙的大部分又被桂花树掩住。此院北靠北高峰,西邻灵隐寺,南抵西子湖,恰处于百亩茶园的合围之中。晨曦微露,已有茶农悠闲地劳作,灵隐寺那边传来悠悠的钟声,院南有溪水的潺潺声,但看不到溪流,小溪被翠绿的竹林掩映着。院内,二层小楼也是白墙青砖小瓦砌成,古朴厚重,楼房内,有小长廊、小画舫以及小鱼塘。小长廊里有部分名家写的题词,如老作家草明等九人于1990年5月10日写道:   在这里,我们种下两株银杏   就这样我们种下这美好的寄托   种下了一片绿色的期望   这里 是我们梦中的家园   给我们青春的欢乐 生命的芬芳   种下一株太阳 种下一株月亮   我们用思念为它浇水灌浆   当它银亮的叶子在春风里呼唤   那是我们的心 在歌唱   著名作家冯牧1991年10月18日提笔写道:“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小画舫还有著名作家在这里与工作人员的合影留念,也有一些即兴创作的漫画,非常珍贵,其中我区著名作家玛拉沁夫与工作人员的合影留念就悬挂在食堂入口处。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