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的几个特点.ppt

培训课件-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的几个特点.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在接触抗菌药物后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 (a)染色体突变:居于次要地位。 (b)质粒介导的耐药:在临床上耐药性获得的主要方式。 耐药质粒的传播方式有转化、接合和转导,接合方式最为主要。转座子的参与,扩大了宿主范围,也是造成多耐药株的重要原因。 ②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a.产生钝化酶(modified enzyme),又称灭活酶,使抗生素失效 (a)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广谱BLA和超广谱BLA(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BLAS)等4类。BLA种类繁多,有染色体介导,有质粒介导,也有两者介导的,是目前G-耐药的主要机制,也是临床上最为重视的酶。 (2)耐药机制 (b)氨基糖甙类钝化酶(aminoghycoside-modified eczymes) 主要有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等,使氨基糖甙类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作用,已有22种之多。一种酶可作用于几种结构相似的药物,一种药物又可被几种钝化酶作用,产生交叉耐药。 (c)氯霉素已酰转移酶,可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活。 b.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物结合蛋白,又是细菌维持正常形态、合成细胞壁和分裂繁殖等所必须的酶蛋白。 β-内酰胺类药物与PBPS结合后,可使细菌成为球状体、丝状体及分裂障碍,最后死亡。 (2)耐药机制 耐药细菌可使PBPS结构改变,与β-内酰胺药亲合力降低,导致耐药。 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laphylococcus aureus, MRSA)除了有正常PBPS外,还有一种PBP2a,由染色体mecA基因编码,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PBP2a与β-内酰胺类药物亲和力低,在高浓度抗生素存在时,正常PBPS失活,PBP2a就代替正常PBPS的功能,参与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从而使细菌表现出耐甲氧西林的耐药性。 c.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排外机制 G-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孔蛋白决定的,若突变造成孔蛋白的丢失或表达降低,影响药物进入而耐药。 细菌可主动排出药物,如铜绿假单胞菌就有三种不同的外排系统,nalB、nfxB型和nfxC型,各型耐药谱有一定差异,野生株仅低水平表达nalB型。 (2)耐药机制 表10 改变药物传递通道 d.各类抗菌药物主要耐药机制 (3)目前应重视的耐药检测 ①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和耐糖肽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葡萄球菌 ②耐万古霉素的多重耐药的肠球菌 ③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 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 ⑤不发酵糖菌群,如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问题 (四)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 1.定义 (1)地点: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2)时间:在住院期间,入院前已发生或已处于潜伏期的不包括在内,但在院内已进入潜伏期,出院后发病的应包括在内; (3)对象:应包括医院内活动的人群,如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探视者、陪护人员及医院工作人员等,但其他人难以确定感染来源,医务人员又是健康人,故主要指的住院病人为医院感染对象。 2.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1)随医院产生而产生,随医院发展而迅速增长 (2)增加了病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增加了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 WHO调查,世界医院感染率为3~20%,平均为9%。美国为5%,每年死亡7~8万人,额外支出40亿美元。 我国医院感染率为8.4%(1989)和4.6%,估计每年为500万人医院感染,医疗费用增加10亿元。 医院感染率作为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 3.医院感染的分类 (1)按病原体分类 ①内源性感染 a.寄居部位改变:正常菌群由于手术或侵入性治疗发生了移位,非致病菌变为感染菌致病。 b.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正常菌群或毒力弱的细菌感染,如AIDS患者易感染各种微生物,移植病人易感染病毒、真菌,心脏辨膜畸形者易患亚急性心内膜炎等。 c.菌群失调:免疫抑制剂,激素,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导致菌群失调,还可导致二重感染,如金葡、白念、G-菌、艰难梭菌等。我院2002年临床标本感染率最高的是白念。 ②外源性感染 a.病人:最重要的传染源,病人排出的菌毒力高,耐药性强。 b.带菌者:危险性大,因无症状,正常人不会感染,但病人很容易感染。 c.环境感染: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 d.动物感染源:特别是鼠类。 (2)按感染部位分 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组织等等。 4.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1)特点 ①主要是机会致病菌,主要是内源性正常菌群,少数外源性。 ②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住院病人分离菌耐药性高于门诊病人,ICU病房高于其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