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2-职业性有害因素.ppt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s 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 第四节 物理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 1、生产过程 2、劳动过程 3、作业环境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 (productive toxicant) 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在体内过程 常用毒性指标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职业中毒的预防 一、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毒物污染生产环境空气的形式 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 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 粉尘: 为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其粒子大小多在 0.1~ 10μm 。 烟:指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 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 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aerosol)。 二、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一)呼吸道(主要) (二)皮肤(次之) (三)消化道(少见) 呼吸道吸收毒物的特点 1、吸收迅速; 2、不经肝脏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大循环,其毒作用发生得快。 影响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①浓度或分压 ②血/气分配系数(气态) ③水溶性 ④分散度(气溶胶状态) ⑤其它: 劳动强度、肺通量、肺血流量、劳动环境的气象条件、脂溶性、分子量大小、与血液成分结合能力等因素。 血/气分配系数 血/气分配系数是某种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达到饱和状态时,血液中该物质的浓度与其在肺泡气中浓度之比,是一种常数。 二硫化碳血/气分配系数为5,苯为6.85,哪种毒物较易经呼吸道吸收?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则越易被吸收。 水溶性 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与其水溶性有关。 水溶性高的毒物易被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到达肺泡。 水溶性较低的毒物在上呼吸道难以吸收,而在深部呼吸道、肺泡则能吸收一部分。 呈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其溶解度较大则易于吸收。 分散度 即气溶胶毒物的粒径大小,粒径越小,则分散度越高。 呈气溶胶状态的毒物,若其粒径较小则,易于吸收。 毒物经皮吸收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可能的途径: 1、透过表皮屏障进入体内。 2、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或汗腺进入。 3、通过皮损部位进入。 透过表皮屏障进入体内 第一阶段(穿透相): 毒物透过表皮屏障进入真皮, 此阶段取决于毒物的脂溶性,毒物的脂溶性越强,则越易进入。 第二阶段(吸收相): 毒物在真皮被吸收入血 此阶段取决于毒物的水溶性,水溶性大则易于被吸收入血。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经皮吸收的毒物往往是一类既具有脂溶性,也具有水溶性的物质。即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约为1:1。 其它因素 毒物浓度和粘稠度,接触的皮肤部位、面积,外界气温、气湿等。 三、毒物在体内过程 (一 )分布(distribution) (二)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三)排出(elimination) (四)蓄积(accumulation) 毒物在体内分布 表现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①毒物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屏障作用); ②与组织、脏器的亲和力大小; ③血流灌注量(初期)。 毒物在体内转化 毒物在体内经一系列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称为~。 毒物经体内转化所导致的基本改变: 体内毒物排出 1、肾脏 2、呼吸道 3、消化道 4、其它排出途径 如经毛发、唾液、乳汁、月经等排出。 体内毒物经肾排出 多数毒物主要经肾排泄; 测定尿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反映一定时期内接触该毒物的情况; 调节尿酸碱度可促使毒物的解离和排出。 毒物在体内蓄积 (1)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 某些毒物进入体内量大于其分解、排泄量,长期接触可使其在体内某些组织和脏器中逐渐积聚,这种现象称为~。 (2)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不一定能检出该毒物的物质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表现出中毒的征象,这种情况称为~。 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 四、常用毒性指标 (一)上限指标 (二)下限指标 毒性上限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死亡反应的剂量为依据。 毒性下限指标 以刚刚引起实验动物毒性反应的剂量为依据。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化学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改变所需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