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疑,激发学数学学习兴趣.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巧妙设疑,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 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的课题,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新因此教学中精心设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 学习兴趣? 设疑技巧 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一、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等差数列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式。如我在教学平面向量内积教学中,讲述内积的运算律时,向量内积不满足结合律,我首先提出向量的内积满足结合律吗?即“a·(b·c)=(a·b)·c,”成立,还是“a·(b·c)≠(a·b)·c,”成立?学生考虑片刻,有的说是前面一个,有的说不知道。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假设向量a=(1,2),b=(-1,1),c=(2,3),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结果。顿时,学生议论纷纷。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学生经过讨论计算发现向量乘法不满足结合律。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疑于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设疑于易错之处印象深刻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 1,而忽略了a=0的情况。、设疑于结尾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一堂好课也应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 论文题目 巧妙设疑,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论文摘要(作者本人填写) 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的课题,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新因此教学中精心设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 评 意 见 序号 县区教研室、市直学校盖章

文档评论(0)

huang37168h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