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教材要点 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 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北称为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书籍(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4、民族风俗、习惯、节日。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自然精神: 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庄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3、奇偶精神: 阴阳、奇偶、五行、八卦、中庸、一分为二 观察山的向阳和背阴面和风向,铸造了阴阳的范畴。 奇与偶:贯穿了相生相克、抑损并补、安危、动静、左右、上下、盈缺、贵贱、尊卑、情思、知行等概念。 中庸是一,是奇,它排除“不及”和“过”,是从排除“二”个极端得出的“一”。 4、会通精神: 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消化吸收来丰富自己 先秦时期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善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佛学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现代价值一方面是表层的,具有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另一方面是深层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器物以及书法、绘画等蕴含的历史和美学内容有一定意义的永恒性。 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 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 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 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 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 一、炎帝 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 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 发明衣冠:冠冕、衣裳 社会制度: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 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 一、中国生产性经济的特点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地位高于畜牧业 3、原始农业发展有阶段性 二、北粟南稻 1、北粟 由野生植物狗尾巴草培育而来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 2、南稻 由野生稻培育而来 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 三、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驯养了猪、狗、鸡,之后是水牛、黄牛、绵羊、山羊 四、定居与农业关系密切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促进了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 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 陶器的造型是满足实用需要,其纹饰反映出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出现了鱼、鸟等图腾。 玉器作为礼器,主要有璧、琮、璜 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 神农氏结绳为治,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的诞生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它是取多种史前先民熟悉的动物特征糅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遨游四极、俯瞰八荒,“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 ——中国哲学 第一节 天人之学 一、天人关系 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天是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 (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 (2)天是自然界的天体,是茫茫的苍天 (3)夏商周的观点:天命决定人事,据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人的理想的最后依据 二、天人关系的观点 上古时代,巫风炽烈,“天道”神圣,人要作事都必先祀卜。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打仗还是出游,大小事情都要占卜通神,祈求上帝的神谕与保佑。 春秋战国时期,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郑国的子产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这一动摇神圣天道的警世名言。 第二节 变易之学(“有对”之学) 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 1、《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未成文之声与已成文之音 ),前后相随,恒也。 2、《孙子兵法》:人是“弱生于强”的最重要的转化条件。 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1、老子认

文档评论(0)

pkaokqun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