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路军后勤工作创始人.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揭秘八路军后勤工作创始人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杨立三在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的同时,还兼任过中央军委总后方勤务部副部长(部长叶季壮)、八路军兵站部部长兼政委,在后方帮助运筹前线后勤大计。1939年4月,应朱德、彭德怀、左权的联名电请,杨立三奔赴晋东南(后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正式主持八路军前方后勤事宜。在这一岗位上,他创造了令敌人都感到震惊的后勤奇迹。 “最有后勤工作经验”   两国交兵,武器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同、性能各异、零件不能互换,且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到职后,杨立三首先抓了步枪生产的标准化、制式化。从我军常年山地作战的需要出发,他召集后方勤务部下属的军工部部长刘鼎及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结合我抗日根据地设备、技术与物资供应条件,吸收国内外各种步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抗衡的新枪设计方案,并立即组织试制。1940年8月1日,当杨立三带着新枪样品向彭德怀汇报时,彭非常满意,亲自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仅1940年下半年,杨立三主持的后勤部门就生产了3300多支“八一式”步马枪,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火力。   地雷、手榴弹既威力大,又构造简单,杨立三决定把它普及为对敌斗争的利器。1941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杨立三、刘鼎联名向八路军总部建议: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所需干部和技术骨干由军工部选派;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军工部负责供应雷管,并帮助培训骨干,普及造雷技术,开展群众性爆破运动。彭总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亲自在太行地区进行了动员。1941年3月,杨立三指示军工部,在山西武乡县温庄、黎城县东崖底村分别开办了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训练班上,根据杨立三要求,军工部长刘鼎亲自讲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并编印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分发给学员。以这些学员骨干为基础,杨立三又指示军工部在各地层层办训练班,很快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个“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的爆破运动,炸得日军晕头转向,惶惶不安。那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制造地雷的技术,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造雷英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在抗战史上,提到“地雷战”,不能不提到杨立三和刘鼎。   据我军后勤史记载:抗战时期,杨立三领导的后勤部门共造枪9758支,修枪近10000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约1000门,复装和新制枪弹223万发、掷弹筒弹19.8万发、迫击炮弹3.8万发、手榴弹58万枚。此外,还协助地方生产手榴弹、地雷千万枚以上。在杨立三主持下,在最困难、最简陋的条件下,八路军后勤战士创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智慧和劳动,创造了连敌人也感到震惊的奇迹,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12月22日,八路军总部召开规模空前的后勤工作会议。在开幕词中,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高度评价杨立三对我军后勤工作的贡献时说:“杨立三同志是我们部队里面最有后勤工作经验的一位同志,也可以说是八路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许多友军直到今天没穿上棉衣,我们早已按时穿上了。三年来,我们的卫生工作人员使许多伤兵、病员恢复了健康,兵站运输了大批的资财,兵工方面也补充给部队不少武器弹药。我们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三年来后勤工作各同志的努力,我们是不能想象能这样顺利支持长期战争的。”   “滕杨方案”   从对敌经济斗争出发,杨立三执行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决策非常坚决、彻底。1941年1月,杨立三主动将八路军总部后勤机构和一二九师后勤机构合并办公。之后,他又陆续将一二九师供给部粮秣处移交给边区粮秣厅,又把一二九师供给部的政治部合并到后勤部政治部,还对各部门的机构进行调整和精简:卫生部原设处科两级机构,机关最多时有210人,经过精简撤销了科处两级机构,只编制11人。   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指”的领导下,杨立三坚决贯彻党中央“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和“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为壮大晋冀鲁豫根据地财政经济,保证军需民食,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从1942年起,晋冀鲁豫根据地财政赤字逐年缩减,到1944年最终实现了收支平衡。   在主持后勤工作期间,杨立三想问题、办事情,历来坚持自己提倡的“反对本位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始终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1941年9月6日,中共中央来电告急,指出陕甘宁地区中央机关、学校约2万人,每年需开支1500万元,除已分配华中解决900万元外,要求由华北解决600万元。杨立三深谙中共中央之困难,他宁愿自身勒紧裤腰带,也要为中共中央分忧解难,最终及时上交了600万元。   杨立三不是单纯的“整体利益论”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