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论文模板.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论文模板

基于头肩矩特征的人体识别研究 姓名:XXX,学号:XXXXXXXX,20XX级X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针对传统监控系统的不足,,,,,VSAM[1] 系统主要研究战场及普通民用场景的自动监控与理解,(包括人体);Kuno等[2]利用投影直方图分析目标形状,Nicolaou等[3]利用标准矩和人工神经网络来识别人形目标,,,1。 2运动目标提取 本文利用目标的局部形状信息进行识别,要求准确地提取运动目标。为避免转化为多灰度图像后产生不可逆转的颜色信息损失,对真彩色序列图像R、G、B三色分量分别差分,并对CCD摄像头本身造成的图像噪声进行滤波处理。差分图像由(1)式[5]得到: (1) ,分别表示前景和背景图像的R、G、B值,用中值滤波消除噪声。然后,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并检验连通性。图2(c)、(d)表示差分图像和二值图像。 3目标头肩模型的提取 由人体解剖学知,直立人体的宽高比,各部分肢体比例见图3(a)。 建立头肩模型的算法如下: 计算图2(d)的目标宽高比,若为之间,说明整个人体进入了摄像头的捕捉范围,转3;否则转2。 计算图2(d)的垂直方向投影直方图,平滑处理后结果见图3(b)。由此可得头部宽度W。 据图3(a)的比例,计算可得头肩长度H. 至此即可建立头肩模型,见图3(c)。 对于场景中有多个人体目标且互不遮挡的情况,用同样方法分区域处理。抽取头肩模型失败时,认为这是属于非人体的活动目标。 4头肩轮廓矩特征向量提取 采用Hu[6]7个矩不变量作为头肩模型特征向量。传统矩特征的提取由目标区域计算,复杂度正比于图像像素数,计算量大。考虑到图像轮廓反映了目标的形状信息,且轮廓的像素数远少于目标区域的像素数。因此,本文提出由轮廓计算矩特征。像素点(x,y)为轮廓时,否则,算式如下: 矩: (2) 中心矩: (3) 中心矩仅具有平移不变性。定义归一化中心矩: ,式中,, (4) 归一化中心矩具有缩放不变性。由归一化中心矩构造旋转不变性矩即同时满足平移、缩放、旋转均不变的不变矩。据上述定义导出的7个不变矩-如下: 为减少矩计算工作量和便于比较,采用开方进行数据压缩,考虑到不变矩可能出现负值,实际采用的不变矩为: 。表1为部分目标矩不变量提取结果 编号 1 1.414 1 0 0 0 0 0 2 1 0 0 0 0 0 0 3 2.449 0 9.798 0 2.449 0 9 4 1.732 1 4.690 0 0 0 1 5 1.732 0 4.472 0 0 0 1.732 6 2 0 5.831 0 0 0 1.732 7 2 1.732 1 0 0 0 0 8 2.236 2.646 3.873 0 0 1 2.236 5实验结果 采用单隐层BP网络结构。特征向量维数为7,输入神经元7个;运动目标分人或非人,输出1维向量表示两类目标,输出神经元1个。隐层节点数由实验确定,分别选取2,10,15,30个隐神经元训练,学习误差取0.001;然后,用三种改进BP算法进行实验。 常量表示分类门限,取。记学习样本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误差的绝对值。若则分类正确;反之,错误分类。记录全体样本中正确分类的样本数count,正确分类样本数与样本总数M之百分比即正识率。 带动量项算法,分别选取不同隐节点数,训练和测试性能见表2. 共轭梯度算法、LM-BP算法和拟牛顿算法,训练和测试性能见表3.隐节点数为15个。 隐节点数 训练次数 均方误差 正识率% 2 1000 0.0591937 误识 10 207 0.0009576 71 15 110 0.000949866 72 30 123 0.000988793 68 BP网算法 训练次数 均方误差 正识率% 共轭梯度法 39 0.000897027 50 LM-BP法 44 0.000254675 77.5 拟牛顿法 23 0.0000491833 97.5 表2可见,当隐节点数为2 时网络训练不足,测试性能很差;增加隐节点数至 10 个,正识率71%;隐节点数由经验公式确定时,正识率72%;继续增加隐节点数,正识率不升反降。因此,确定最佳隐节点数为15个。 表3可见,共轭梯度算法训练39次后收敛,正识率只有50%,LM-BP算法训练44次,正识率77.5%,拟牛顿算法仅训练23次,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6 结论 本文针对室内复杂

文档评论(0)

xiayutian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