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PPT解析.ppt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PPT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PPT解析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透视在涂鸦中的视觉表现 《街道“山崩地裂”》德国艺术家埃德加·穆勒(街道行人“小心翼翼”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万丈深渊!) 德国街头艺术家埃德加·穆勒采用透视画法创作的3D街画《裂缝》。《裂缝》在一座码头的人行道上创作,历时5天完成,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英尺(约合185平方米),宛如冰河世纪顿现在人们的眼前。 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1.举例说明透视在绘画中还有哪些作用或意义。 2.当我们在画透视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这些树木、栅栏、小路在你们的视觉上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图(一) 图(二) 图(三) * * 天坛(北京) 透视的概念 透视,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透视学基本术语 基本术语主要有: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3.多点透视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当物体三组棱线中的延长线有两组与画面平行,只有一组与画面相交时,其透视线便只有一个交点,所形成的透视便只有一个灭点称一点透视。由于形体的一个表面与画面平等,故也称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的示意图 平行透视在建筑中的体现 会议厅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两点透视:当物体三组棱线的延长线中有两组与画面相交时,其透视线便有两个灭点,因此称两点透视。两点透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物体的主面与画面有一个角度,因而也称成角透视。 三点透视(倾斜透视) 三点透视:当物体的三组棱线的延长线都与画面相交时,其透视线便有三个灭点,因此称三点透视。三点透视主要是因为画面倾斜基面,因而也称倾斜透视。当物体有多个斜面便能造成物体的多个棱线与画面有多个交点,便称为多点透视。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 三点透视发生在一些弯角而且向上/向下的情况,因为物件的中心部分是近而两边是远的,再加上是上层的物件是远的,而低层是近的原因,而出现三层的透视效果。 曲线透视 空气透视: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画于1510~1511年、画作类型:湿壁画、画幅达2.794×6.172米 。 圆柱体的三种透视 人物头像透视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比较 中国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西洋画的透视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

文档评论(0)

little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