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利益.doc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利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利益

试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利益 王欣 内容提要: 主题词: 国家利益、这种对国家文化利益的理解是片面的。笔者认为国家文化利益这一概念具有多重性,可以区分为狭义国家文化利益和广义国家文化利益。所谓狭义的国家文化利益概念包括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利益、国家文化自身的利益两个方面。所谓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利益是指能使一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东西,主要指发展文化产业。所谓国家文化的自身利益,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本然地拒斥他国文化,特别是异质文化,这种对异质文化的拒斥,对本国文化的张扬就是国家文化的自身利益。“文化既是支持个人交流和流动的因素,也是限制个人交流与流动的因素。”文化是人们身份的核心,正常情况下,人们热爱自己的文化,拒斥陌生的文化,既是本能,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而且,文化的外部性使置身该文化的人越多,这种文化对人的价值就越大,文化之争实际是标准之争、规则之争,也就是国家利益之争。所谓广义国家文化利益还包括物质文化在内,指国家的文化建设方略有利于整体国家利益。不同的情势就有不同的文化国家文化建设方略,一般情况下,文化扩张、文化传播有利于一国经济、政治、军事的扩张,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但有时文化调整、文化学习甚至于文化批判会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这种适应国情和形势发展需要的文化发展就是广义的国家文化利益。 国家文化利益的判定与衡量比较复杂,其实现过程也更为艰难曲折。符合广义的国家文化利益不一定符合狭义的国家文化利益;反之,符合狭义的国家文化利益不一定符合广义国家文化利益。“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猛烈抨击使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固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受到极大冲击。虽然“五四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利益受到影响,但却明显符合广义中国国家文化利益。直接的文化利益并不一定符合整体国家利益。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与变迁从国家文化利益的视角,就很容易理解,并可以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从而制定正确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三种倾向:文化保守主义、中西结合论、全盘西化论。这三种思想倾向都有其合理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每个阶段,这三种思想倾向各有不同的体现。鸦片战争前后,保守主义倾向是朝野的普遍倾向。清政府是个强大的中央帝国,国家文化利益是这个中央帝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种思潮自然而然地认为: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就是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站在这个历史背景上,文化保守主义就比较容易理解。文化保守主义的立足点是维护国家文化的利益。此后,计划经济时代国人因闭关锁国而造成的盲目自大情绪、新儒家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都是重视国家文化自身利益的文化保守主义。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不断进逼和清政府的步步败退,不少清醒的官员和文化人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和激进势力的弱小,较为折衷的“中体西用”学说受到广泛的赞同。这种折衷主义的初衷是既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益,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又能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中体西用”论最经典的概括就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会通》中提出的“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此后鲁迅的“拿来主义”,毛泽东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糟粕论”、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都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中西结合的折衷主义。这种意见是中国文化建设方略的主流。甲午海战惨败,戊戌变法失败,预备立宪难有进展,使国人开始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反思国家衰弱的原因,文化激进主义浮出水面。政治上要彻底地革命,文化上激烈地反传统,目标就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五四运动主张的实质就是认为传统文化妨碍了国家利益的实现,为了整体国家利益,必须彻底改造落后的传统文化,甚至中国语言文字都要被抛弃,改用拼音文字。此后陈序经、胡适的全盘西化论、80年代的“西体中用”论、九十年代的文化趋同论、新世纪之初的文化全球化论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要求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论调。我们应该看到三种意见都有其合理性。在民族危机、政治腐败的时期,全面学习西方的呼声较响,但只有折衷中西的论调才能为各种利益群体、各种观念的人群所接受。一旦经济增长较快,政治相对稳定,注重本土文化价值的保守主义思潮就必然抬头。“文化选择不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纯心理产物,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相互作用的文化比较和价值遴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定”。经济衰败是民族文化的衰败的先兆,经济崛起预示者民族文化的复兴。引人瞩目的是江泽民同志从十五大报告开始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然讲复兴,就隐含着重视传统文化价值的意味。作为一个弱国仅仅着眼于维护本土文化价值,不一定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