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师资格考证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doc

2010教师资格考证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教师资格考证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明确各个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理解各个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对教学原则的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表明教学应当遵循何样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表明怎样依照教学规律而合理、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原则的涵义   1、合目的性   教学原则要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不同类型的学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会对教学原则有不同的要求。   2、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要符合教学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规律的指导,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以规律为前提才能提出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对于全面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等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主要有: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清晰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从而为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打直基础。这一原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也主要地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贯彻要求:   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的讲解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③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教具往往受到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时时使用,大部分要靠语言直观。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深奥,抽象的知识描述出来,让学生如入其境,一下子就能形成表象。   一位教平面几何的教师在讲授“圆形”的概念时,学生感到抽象,不好理解,老师就让学生想象生活中“毛驴拉辗子”的具体形象,来理解“一个点围绕另一个固定点的等距运动的轨迹就是圆形”这一抽象概念。   教师:这里有一个辗子,现在牵来一头毛驴,把它套在辗子的木杆上,开始让它拉辗子,驴走的路径是什么图形?   学生:是圆形。   教师:驴所经过的任何一点距辗子的中心有多长?   学生:都是木杆那么长。   教师:驴能跑到圆的外面去吗?   学生:不能。   就这样,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教师的通俗讲解,很容易地理解了“圆形”的概念。   ④ 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要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直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启”是指教师的引导,诱导,开导;“发”是指学生在教师“启”的作用下生动活泼地学习。   这条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一直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施而弗抑,开而弗达”。它的贯彻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他所担负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学生主体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这一原则虽然提出的很早,却难于实现,所以在贯彻上还需要下功夫。   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学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  

文档评论(0)

hh83k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