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B1课件预习版7汉晋诗歌.doc

中国文学史B1课件预习版7汉晋诗歌.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史B1课件预习版7汉晋诗歌

第七章 汉晋诗歌 汉晋习称古诗的时代,其成就一方面是确立了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一方面是完成了五言诗的文人化。陶渊明是此间诗歌集大成者。 第一节 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常识: 乐府本为朝廷掌管宴乐之机构,所收集的诗歌,汉人本称为歌诗。曹魏时期,诗人喜欢将汉乐府收集的歌诗习称为乐府,从而使乐府由机关名变而为合乐的诗歌名。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唐代时,诗人则又喜欢把于批判现实的讽刺诗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传统 我国古代诗歌有三大传统: 《诗经》---抒情的传统, 《楚辞》---议论的传统, 汉乐府 ---叙事的传统。 第一,自觉叙事的创作意识: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曾谓之“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句话道出了汉乐府叙事民歌的一般精神。即它们是叙事的,但叙事是为了抒情;它们是抒情的,但情感是蕴含在事迹的叙述中的。 第二,虚实皆长的艺术想象: 班固《汉书·艺文志》谓汉乐府诗歌“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你怎么理解?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第三,精要动人的情节结构。 叙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丰富的情节,但更重要的是情节的选取,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特点,这也就是今日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汉乐府选取的生活事迹近乎此义,但又有所不同。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旧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第四,汉乐府叙事民歌已能够刻画人物性格。 《孔雀东南飞》尤其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烘云托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个性化的语言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细腻的心理描写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裌裙, 事事四五通,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 烘云托月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不违人情物理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第五,汉乐府叙事民歌具有灵活质朴的语言形式。 汉乐府民歌有少量用《诗经》的四言形式,但更多的是杂言和五言。 杂言诗,其实就是古代的自由体诗,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可以充分地表达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五言诗句式整齐,但语言节奏比照《诗经》四言更丰富,也可以概括更丰富的内容。 汉乐府民歌没有齐言的七言诗,但有杂言的七言诗,如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第二节 五言诗的文人化 所谓文人化是一方面指诗歌文人气质的增加,一方面是指欲使诗歌成为抒写文人个性而不是社会民生的工具。 一、文人五言诗的起源 文人五言诗大概起源于汉武帝时代。 《汉书·外戚列传》载: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 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徐陵《玉台新咏》载之,不取“宁不知”,则体为五言矣。 二、五言诗文人化的动因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