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历代探花简介.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莆田历代探花简介

莆田历代探花简介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莆田古代共有探花5人,分别是翁承赞、黄旸、林文、李仁杰、戴大宾。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祖翁轩,唐元和年间(806-820),入闽为官,定居漳州。祖翁何,迁莆田,又迁长乐郡福唐(今福清)。大中十三年(859),出生于福唐县文秀乡光贤里(今福清县新厝乡七林村)。父翁巨隅,曾任恭王府谘议参军、少府监。孙翁鉴、翁载、翁希愈。从子翁乾度,官左补阙,有子六人:翁处厚、翁处恭、翁处易、翁处朴、翁处廉、翁处休,相继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第,时称“六桂联芳”。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擢为探花使。翌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职为京兆尹参军。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口交誉,官职逐步升迁,累官秘书郎、右拾遗;留京多年,萌生归思。以使节身份回到福州,备受王审知的礼遇,加以挽留,因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即回长安复命。但已深感王审知的知遇之恩。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朱全忠对归顺的唐朝旧臣颇示笼络,擢为谏议大夫。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朱全忠知翁承赞前曾使闽,与王审知有旧,便派为副使,再次赴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二度回到福州,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便产生终老故里的念头,但因王命难违,只好重回开封。复命后,朱全忠以其抚辑闽疆有功,擢升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因见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杀掉好多文人学士,难与为治,毅然辞官返里。王审知求之不得,立即拜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并将翁承赞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褒宠。翁承赞亦赋诗表示要竭诚报效王审知的知遇。在为相期间,辅佐王审知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特别是建议在福州设立供庶人入学的“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州、县也广设庠序,做到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书塾,海隅闭塞的民智为之一开。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卒,为其撰写墓志铭。王审知的不肖子孙腐化堕落,为争位而自相残杀,翁承赞回天无力,只好独善其身,辞官归隐建安郡。工诗,诗风端重典雅,为后人所称道,与同时的黄滔、徐寅齐名。同黄滔交谊最深,《黄御史集》中有赠翁承赞的诗多首。《重刊兴化府志》论曰:吾莆自郑露倡学,历二百余年,至唐贞元间,始有林蕴、林攒之忠孝,既已论著于前,无以尚矣。其他以文行著名于载籍者,若蕴之父披,举明经,尝著《无鬼论》。披子藻,砺志力学,举进士为莆首倡。而许稷、徐寅、翁承赞及仲昭之始祖御史公,相继起而和之。其后族祖校书公又自福唐迁莆而居,是亦莆人也。按旧志称,稷及寅皆文词精丽,承赞及校书、御史二公,所著诸集,俱载唐《艺文志》,而御史公集至今尚存,莆文章家推为初祖,盖至是而莆之文物始渐盛,然亦仅有数人耳。而吴司业源《名公事述》,于寅则有所贬议,于承赞则无所记述,是盖犹有所憾也。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著有《谏议昼锦宏词》前、后集,年久散佚。现传世者系其后人所辑刻《昼锦堂诗集》,计48首(收入《全唐诗》37首)。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并谓其诗“以兵火散失,尚存百二十余篇,为1卷。秘书郎孙郃为序”(《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翁承赞集》1卷。已散佚。《全唐诗》卷703编其诗为1卷。《全唐诗·补遗》四补其诗1首。又有文2篇,见《文史》第28辑。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至今广为传育。后唐长兴三年(932)去世,葬在建安新丰乡,追谥“忠献”。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黄旸(1354-1418)字原升,一字升庵。莆田县东里(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里巷)人。明代书法家。永乐三年(1405)福建乡试杨端仪榜举人。永乐九年(1411)萧时中榜进士第三人,探花。入翰林院编修,授承事郎,升文林郎。在庠序,交友多名士。学以孝友为本,与人亲疏恩谊并称,凡所为言,弗敢浮于行。有文才,涵养深,与人接触,始觉得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时间久知其敬重犹楷模。《明诗纪事》录有其《次潞河》诗1首。闽县林志为其撰墓志铭。永乐十五年,通判董彬在土横山为萧时中榜第三人编修黄旸立“亚魁坊”。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莆田县城内后塘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唐端州刺史林苇后裔。曾祖林怀应,祖林闻喜,父林堂,母赵氏,族侄状元林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洪武二十三年(139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