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机单向器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起动机单向器的研究.

关于单向器故障及改进报告 多年以来,发动机对起动机的冲击,是导致起动机单向器故障的主要因素,文献一的著作者如此描述“当由于发动机的不稳定着火或反转等在起动机上作用着冲击负荷时,起动机的构造必须保证其本身在发动机上产生不良影响。” 叙述了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发动机工作不正常,将导致起动机失效。其二,要求起动机机构能承受发动机的破坏。 对于上述两方面,是我们近几年来所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对发动机的知识空白,且缺乏试验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初期扭簧单向器的表现良好,使我们对其结构由信任而转为迷信,也很少对其进行研究。 最近,汪剑峰所进行的试验及所推荐的文献,基本上对上述两问题作出了回答。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1、发动机的“泵浦”现象;文献二的著作者描述“当柴油机开始爆发时,柴油机角速度从A点迅速上升,是起动机进入瞬时空载状态,甚至使单向离合器齿轮超越运行……,但由于柴油机没有持续爆发,角速度从B点迅速下降……起动机单向离合器再度楔紧,在此期间起动机电枢角速度剧变,对起动机造成强烈冲击……,单向离合器驱动齿轮交替出现楔紧与超越,造成驱动齿轮剧烈振动,这就称为“泵浦”(pumping)的现象……,“泵浦”现象在汽油机中也存在,只是比较不明显而已,而在柴油机中要求设计匹配良好的起动机,这种“泵浦”现象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图是文献三著者提供的起动未成功试验记录曲线: 试验柴油机 1100。试验起动机 QD126 1.5 HP(C20 60Ah) 柴油机瞬时爆发速度达到450 r/min,第一次爆发与第二次爆发间隔2秒,而试验起动机死拖发动机转速仅能达到240 r/min,也就是,该试验中已出现“泵浦”现象。起动机运行在楔紧-超越的反复中。 “泵浦”现象的概率及与发动机有何内在的联系,有待于请教发动机专业人员,或查阅发动机有关资料。 2、单向器为何产生裂纹:汪从现生产中抽一单向器进行冲击试验,施加的扭矩约为200 N.m,试验结果,导向筒上端面出现裂纹。其光亮带约4.5mm,测量光亮带部分的极径,比试验前增大0.01mm左右。试验制动力矩的依据:附件七 在-35℃对CA6110发动机测量静态扭矩,150°时,800 N.m,折算到起动机为68 N.m考虑冲击系数的影响,确定试验制动力矩为200 N.m 该试验说明,在导向筒的热处理或锻造工艺正常的情况下,导向筒上端面也会出现裂纹。 根据试验后光亮带的宽度推算,制动试验时,导向筒直径增大约0.6mm,其变形应为产生裂纹的原因。受拉应力后变形量太大,心部产生变形,渗碳层的刚度高,又因导向筒等效为杯形件,所以,试验后仅导向筒上端面表层可看到裂纹。 测试导向筒上端面的裂纹深度为0.3mm左右。 3、产生裂纹的单向器在200 N.m制动力矩下并不打滑;从2006年7月冷挤压车间返修件仓库内,抽一件已有裂纹的导向筒进行制动试验,当制动力矩加大到200 N.m时,也未出现打滑。而有裂纹的导向筒,其曲面光亮带约7mm宽。由项1“泵浦”现象的叙述可知,单向器在制动状态下,未进入解楔,所以不会出现打滑。 4、对于失效导向筒曲面宽光亮带的两类认识,其一,滚柱并未进入楔紧,单向器就滑了,其二,是滚柱楔紧到到达光亮带末端后,被弹出来了;第一类认识,无法解释已失效导向筒曲面光亮带宽的原因。持第一观点认为,如果导向筒在受力时,单向器打滑,滚柱将出现极为严重的烧蚀,可是所有打滑的单向器,均未发现滚柱烧蚀,因而认为,导向筒在受力变形的情况下,出现打滑故障是不可能的,认为滚柱未进入楔紧状态,就出现了打滑故障。持第一观点者对失效导向筒曲面宽光亮带无法作出解释。 当时,持第二观点者,对滚柱楔紧后又被弹出,提不出充足的解释,且将所有宽光亮带失效,解释为锻造工艺原因。 5、通过项2的试验后,现在看来,将导向筒出现裂纹故障,简单的划归锻造工艺原因,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所谓片面性,就是对于出现裂纹的导向筒,在未进行多方认证的情况下,就将裂纹归为钢材在锻造时过烧。 所谓局限性,由于我们检测钢件金相手段的限制,使我们对钢件是否“过烧”无法准确的界定,只能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推论。由项2的试验,可见锻造工艺并非导致导向筒裂纹的唯一原因。 6、由“泵浦”现象,滚柱在导向筒变形势能的作用下被射出,巨大的射击力,对于扁簧单向器使扁簧破坏,对于扭簧单向器使保持架破坏。其射击力有多大,我们还无测量手段,也还未找到计算的数学模型。 7、将计算数据与项2的试验结合起来看,在“泵浦”现象出现时,导向筒所承受的拉应力已严重超过其实际使用的许用拉应力,并未超过按材料极限所计算的许用拉应力。只是限于测量手段的限制,无法用数字来说明其拉应力的大小。可以用数字模糊的说明应变大小。最直接简要的办法是以光亮带的宽度予以说明。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计算导向筒结

文档评论(0)

liangyue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