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提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doc

钟启泉:提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钟启泉:提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

中国教育报|钟启泉:提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力度 作者: 钟启泉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15-09-15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不采取特定的学科框架与内容,特色是重视课题性、主体性,旨在让学生探究通常在学科教学中难以学到的、牵涉诸多学科内容的课题,并在接触自然、社会现象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 借助认知冲突,寻求解决方案。CFP供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不仅有助于形成新的课程观与教学规范,而且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会直接、间接地产生无尽的推动作用。学校现场的实践表明,尽管课时不多,也缺少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却越来越彰显出应有的价值与魅力,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现在,该是完善其架构、提振其实施力度的时候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革新价值  重视儿童活动与体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大潮流。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以往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基础上创设的一种跨学科课程领域。它不采取特定的学科框架与内容,特色是重视课题性、主体性,旨在让学生探究通常在学科教学中难以学到的、牵涉诸多学科内容的课题,并在接触自然、社会现象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中小学崭新课程文化的创造带来了冲击性的影响。   它提醒一线教师,打破分科主义。学校课程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积,学校课程不仅旨在学科能力(素养)的形成,而且旨在跨学科能力(素养)的养成。这是构成文化素养的内核。这种文化素养也可以称之为核心素养,它超越了读、写、算以及功能性扫盲的概念,要求教师承担起架桥的任务——在生活与科学之间、在学科之间、在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它提醒一线教师,打破课时主义。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应当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活动的新常态。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从单元教学设计做起。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别不过是单元组织的不同,前者按照知识单元设计,即“目标—达成—评价”的方式组织,后者按照活动单元设计,即“主题—探究—表现”的方式设计。单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功。   它提醒一线教师,学校课程的学科,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学科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等价、等值的。因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说,两者作为认知的一种过程或形态,同样涵盖了三个要素——体验、信息、知识(概念),只不过具体的认知路径不同而已。知识单元的教学,是从知识(概念)到体验,活动单元的教学是从体验到知识(概念)。   它提醒一线教师,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其教学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认知差异,即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学中的认知差异与落差是教学展开的必然法则,这种差异与落差不是教学展开的困惑,而是作为学习集体的教学进展的原动力。优质的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借助认知冲突的产生与解决、再产生与再解决的不断循环往复,使学生学会整合信息,共同建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论意蕴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质。对待综合实践活动的跨学科学习与分科的学科教学的关系,有三种立场:一是把整个学校课程加以跨学科化,批判学科“边界”的不可逾越性。二是重视分科教学的跨学科性,轻视或者否定分科教学。三是分科教学自身的综合性及其独特性两者相互环流。   跨学科学习的特质有三:   在跨学科学习的课时中,重视儿童的体验与直接经验。不过,这种活动容易陷入狭隘经验主义。日本学科教育学会编《新的学校课程的创造:学科教学与综合学习的结构化》认为,这里显然把科学同体验、直接经验二元对立起来了。这种二元对立只能导致科学认识方式的扭曲,这正是强调体验与直接经验的意义所在。   在跨学科学习中强调课题的综合性与方法论的学习。一旦着眼于学习的质,自然,习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区别就容易理解了:学科教学是从习得到探究,跨学科学习是从探究到习得。因此,儿童作为学习过程的自我决定者,为了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动用学校内外种种人力、物力资源,调动种种社会参与和学习技能展开研究。这个过程正是“学问”行为的根本。   跨学科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进行活动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同时,也重视每一个儿童自身的记录与报告。这是由于重视了“表达”的评价。就是说,这种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细致地诊断儿童学习的实际状态,同时这种活动本身也成为激活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一个环节。儿童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更深、更多层次的理解。所谓重视“表达”的评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不是用划一的方法把知识记忆的有无作为评价对象,进而把评价行为本身同教育实践相隔绝。摆脱这种状态的评价就是“真实性评价”。学会整合微观设计与宏观设计  学校的课程编制要在不断地调整中实现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