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3.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视纪录片3

电视纪录片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几种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1、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电影术语词典》(美) 2、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 3、凡是对着真的个体生命(人类、动植物、细胞等活体物)、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的电视作品,并有10至15分钟以上长度的片子称电视纪录片。对纪实性而言的电视纪录片,被摄对象,应在严格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拍摄。 ——陈汉元 4、纪录片应有的特征:应是一种利用没有虚构的方法进行的创作,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方式,因此可以有创作者的想象手法,但一定要真实。应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声音、图象等原始素材,在获取方法上也可以有加工成分,在叙述、语言表达上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表现内容上应表现出客观现实情状和创作者对客观存在方式的一种认识。 ——钟大年 (一)电视纪录片多重品格的真实 1、化作影像形象的真实 “跟随跟随再跟随” “摇晃摇晃再摇晃” “黑底黑底再黑底” 这三句话反映了我们目前对纪实作品的一种误解 2、创作者重新组合后的真实 (二)主体意识的淡化 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主体意识要尽量地回避,要有意识的遮、隐、掩、藏。 创作者的思想是渗透的,渗透在创作者整体的艺术构思里,渗透在全部艺术表现中。 (三)一体化的形声结构 拍纪实作品,不仅要记录生活中的画面,还要记录生活中声音,采用声画一体,形声一体的表形结构。 纪录片的几种风格 一类是以纪录客体对象原生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纪实风格作品; 另一类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有更强造型表意的追求和创作者主观情感的作品。 1、说教型的“格里尔逊模式” 2、直接型的“真实电影” 3、发现型的“访问谈话式” 4、参与型的“个人追述式”纪录片 格里尔逊式:画外音解说词+画面 这个模式是英国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在1929年创立的,亦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与此同时,在创作上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 主题先行,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十分强调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配合并压倒画面。“利用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格里尔逊式 那种封闭性说教模式渐渐失去了观众。 真实电影:画面+同期声 即兴拍摄加上同期录音而不加解说词,以捕捉特定人物日常生活中未经修饰的事件激起直接、坦率的影响力而保障了“现场效果”。 完全避免主观烙印,强调摄像机抓拍现场效果 缺点:难于提供画面以外的思想、意念、逻辑等,有时会不知所云。 再现事实。 访问谈话式 权威性、代表性的当事人、见证人的访谈配合画面和解说、实况录音,不仅向观众提供了背景,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主观介入的嫌疑,使人感到作品的公正、客观、可信。 再现事实、意义。 “个人追述式”纪录片 8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纪录片样式。 将评述者的议论混杂于访问会见之中,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相结合,来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制片人本身就是事件的见证人或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意义的积极创立者。 集中了前三种纪录片的优势,常常跟踪拍摄人物活动的细节,有感染力的人物谈话,以活生生的现实情节性来吸引观众。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60年代—80年代:“教化与指导” 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观与再现” 21世纪初:“主观与表现” 60年代—80年代: “教化与指导” 理论基础: 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苏·列宁)。 “纪录片,不仅是感性形象可以直接表现在银幕上,抽象概念,按照逻辑表达的论题,和理性现象也可以化为银幕形象。”(爱森斯坦) 创作特征: 重视文本 依赖解说 声画分离 代表作:《收租院》、 《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 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观与再现” 理论基础:“纪录镜头,摆脱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们蒙在客体上的精神的锈斑,惟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法·巴赞) 创作特征: 纪录过程 再现原生态 声画并重 有人将其称之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 代表作:《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深山船家》 案例: 纪录片《望长城》中“寻找民歌手王向荣”段落(第二集 长城两边是故乡 上) 总导演:刘效礼 1991年11月18日首播 21世纪初: “主观与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