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罕言利及命及仁”中“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子罕言利及命及仁”中“罕”

论“子罕言利及命及仁”中“罕”   摘 要:《子罕》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该句的释意和辨析,历来争议不断。孔子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人物,《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以《论语》整个文本所体现的语境和所形成的孔子思想体系为背景来辨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语言结构和句法来看,“罕”即少,“与”为介词,释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仁”;从《论语》中体现出“仁”、“利”及“命”思想内涵和文本展现语境来看,“罕”着重强调孔子不主动谈到“仁”、“利”、“命” 关键词:《论语》;孔子;罕 作者简介:郭媛(1992.3-),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论语》的《子罕》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成书后,因时代久远,版本流传,后来学者对此句的注译和释析,各有不同。这句话,基本语义中心包括了“仁”、“利”和“命”,“罕”是关键点,诸多分歧的重点是断句和释意。“仁”,例来被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诸多方面均是从“仁”的基本内涵中延伸出来。《论语》中提及“利”和“命”的次数虽说不多,但不可忽略。通过对字句辨析,纵观全文,从中探析孔子思想的侧面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断句和释意 《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认为“与”为连词,“仁”、“利”、“命”都是孔子“罕言”的概念,“罕”即“少”,但在《论语》一书中“利”、“命”出现的次数不多,说“子罕言”有情可原,而“仁”作为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谈及和记录的次数很多,说“子罕言”有些牵强。王若虚《误谬杂辨》、史绳祖《学斋?妆稀分腥衔?“与”为赞许、认同,此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与”从句法结构上来看,作为“介词”更为妥当。笔者赞同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该句的释析,他认为“与”为连词,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意为“孔子很少主动地谈到利、命、仁。”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少的。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1] “罕”的意涵中心是孔子很少主动谈到。杨遇夫《论语疏证》中说罕言,是“不轻许人以仁” 二、“罕”言的缘由 (一)从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来看 纵观《论语》一书,可以看出孔子一生很少要求别人对待自己,往往是以自身为出发点,强调自身内在素养和言行举止能符合“仁”的道德标准,要先“正其身”,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用自己来影响别人。孔子一生都在现次数很多。但在《论语》中,孔子从未主动说过,多是弟子向孔子询问或是孔子与弟子或他人谈论时谈到。从孔子的回答和教育方式,可以看出“仁”是孔子所认为最高的道德范畴,他不轻易用“仁”来称赞别人。在弟子向他询问“仁”时,孔子根据学生资质和语言环境不同,每次回答不尽相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第二十五章)孔子教学内容包括了历代文献、社会生活实践经历、对人和事忠诚态度及与人相处时要讲求信实。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详细,具有可操作性。“仁”德涵盖方面更广泛,含意更丰富,单纯跟学生讲,可能很难操作和理解。孔子强调学习动机和兴趣,教授过程中,如果弟子门人不提问,就不主动告知,而希望学生自己可以通过自己见闻,来实现教育目标。孔子弟子门人有不少人向孔子问“仁”,如颜渊、仲弓、司马牛、颛孙师等,孔子每次回答都不同,很明显是根据弟子资质和当时语境来作答的。“仁”是孔子所认为最高道德修养,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即使个人多才多艺,但自身的修养不够,不能够被孔子称作“仁”人。《公冶长》篇第十九章,谈到楚国宰相子文、齐国大夫崔杼时,孔子说“未知仁”,但称赞他们其他品性,反映“仁”德涵盖很广,不单指一种品德修养 《论语》整个文本的语义环境中,孔子很少主动地谈到“仁”、“利”、“命”。这句话展示出孔子思想意涵的丰富性以及孔子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年版 [2]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年版 [3]杨希牧:《“子罕”章句辩》[J].《孔子研究》,1987年12月 [4]贾庆超:《“子罕”新说》[J].《孔子研究》,2007年3月。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