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中国化对净瓶造型及功能演变影响.doc

论佛教中国化对净瓶造型及功能演变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佛教中国化对净瓶造型及功能演变影响

论佛教中国化对净瓶造型及功能演变影响   摘要:本文以历朝历代的佛教发展特征为线索,探讨从净瓶的形制改变背后的原因,以净瓶为例阐述佛教中国化对器物形制与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净瓶 佛教 佛教中国化 古往今来,陶瓷都是人们生活实用的必需品,瓷器一直承载着古代世界各地不同的的文化、习俗、制度、宗教等等诸多文化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文化因素都在陶瓷的功能和造型上反映出来。宗教便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与陶瓷的联系更是紧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逐渐地渗透到人类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中,陶瓷则是这一渗透的具体形态。一方面宗教的传播将宗教相关器物带到中国,将富有宗教含义的形象带到了器物上,另一方面?S着宗教的本土化及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僧人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使得器物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改变。本文将从佛教的传播和本土化这一角度出发,以净瓶为例,将佛教传入中国后,进行的本土化的历程和陶瓷器物相结合,探析佛教对陶瓷使用方式及功能的改变 一、净瓶的起源与功能 净瓶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中,其中记载道:“……商人大怖,命在须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财货掷著水中。法显亦以军持及澡灌并余物弃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1]。《大唐西域记》中有云:“?稚迦,即澡瓶也,旧曰“军持”讹也。”《释氏要览》中记载了:“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我们从以上诸文献中可得知,当时净瓶是僧人云游四方时随身携带,用之来存水以备饮用及净手,其梵语曰军持。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东晋时期的军持,军持传入的确切时间和形态已不可考,但净瓶很有可能是由法显西行从印度将佛经,佛像等一同带回,此时的净瓶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更具有宗教含义。后世净瓶也作为佛前供器及南洋群岛伊斯兰教徒的日常用器。除了实用功能,净瓶还是密宗很重要的法器之一。后文将以时间朝代为线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为脉络,详细阐述净瓶功能和形制的演变 二、净瓶特征及形制的演变 “法器”一词泛指佛教用具,也称“道具”。在怀海禅师编制的禅宗规范制度《百丈清规》中还专门有“法器”一章,为介绍禅门法器的使用制度。法器之所以称之“法”,是因为佛教用具中应该处处体现出教义的内涵及戒律的要求。法器是各类佛事活动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用具的统称,其中分为僧尼自备的随身器具和举行佛事活动的礼佛器具。其造型以细长颈,颈部有一轮型圆盘,肩部有一短流 其造型与功能变化如下表: 三、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对早期净瓶形制的影响 公元1世纪左右,即两汉年间,印度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中国化的佛教渐趋形成,至隋唐臻于成熟,并陆续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及藏、蒙地区。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相互包容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本土化,而这一过程则在器物上亦留下了痕迹。净瓶随着佛教的传入也进入了中国,并在佛教中国化这一进程中发生了改变。自隋代至唐玄宗时,中国佛教相继形成了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的禅林经济始终以独立的自我经营为主,极少依附朝廷的资助和布施舍,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和保护的禅宗寺院得以迅猛发展。禅宗僧徒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开垦耕地,以农养禅。作为寺院中的汲水用具的净瓶成为僧侣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水用具(图1) 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提到:“其作瓶法,盖须连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著,饮水可在此中。傍边则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斯之二穴恐虫尘入,或可着盖,或以竹木,或将布叶而裹塞之”。[2]以上描绘了最初的净瓶的使用方法 结合文中描述和唐代实物可知,此时净瓶仍然具有使用的功能,肩部的小口为竖立地,笔直朝上,其口为敞开式地漏斗形小口(图2),当僧人以手拖住颈部相轮直立地将瓶身放入水中时,肩部直立的小口便起到汲水的作用了。唐代净瓶顶部的小口,大多是逐渐变小的,如图中在口部制作两道突弦或乳状突(图3),使小口更适合与口部接触,直接饮用。腹部滚圆饱满,容量很大。底足为扎实的外撇底足,易于拿起放下,可见唐代净瓶重视其实用性。唐代出土的瓷质净瓶高度普遍在20~27cm之间,铜质净瓶为3 0 c m,可见唐代净瓶尺寸规格比较规范,既不是大到无法使用,也不会小到可以随意使用,得以保证了使用净瓶时的仪式感 辽代佛教和北宋佛教一样总体接续隋唐五代脉络,但是在寺院经济的发展方面,就呈现出与北宋佛教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是辽代佛教政策与寺院经济发展显著。其次辽代佛教僧人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空前提高[3] 辽代时期的净瓶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其使用方式以及形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唐宋的饮水用的小口演变成盘口、花口、杯口等敞开式的宽口。而颈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