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管理智慧25.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25

《道德经》的 传世智慧与管理思想 一、老子其人其书 1.老子其人 罗根泽主编的《古史辨》第六册列举了29种关于老子的 不同说法。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做过周室史官(守藏室之官)。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出关图 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传世版本,流传较广的主要是汉代《河上公章句》和曹魏王弼《老子注》。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有帛书本(西汉版本),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有竹简本(战国版本)。出土的简帛本为《道德经》的考订校勘和训诂提供了新的资料,澄清了关于《道德经》写作年代的部分质疑,对有些字句的订正提供了新的证据,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依然以读传世本为宜。 马王堆汉墓帛书 对《老子》和道家的评价: 《论六家要指》: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管锥编》:黑格尔关于东方思想的讲演,“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 严复读《老子》批语:第1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严批:“西国哲学所从事者,不出此十二字。” 李约瑟《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二、《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1.书名 “道”字本意是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足从首,一达谓之道。”段玉裁注:“首者,行所达也;辶者,人所行也。” 辨析:儒家之道,偏重于教化性质的“导”(道、導通假);道家之道,偏重于自然本原和自然法则。总体上,儒家偏人为,道家偏自然。 德字本意为目标。甲骨文中“德”字从直从行,是一只眼睛在十字路口张望。“直”字就是眼睛的象形。段玉裁注为“行而有所取”,闻一多解释为“示行而视之之意”,容庚解释为“循”。后人根据字形字义,训德为“得”。有所得则有所失,有所取则有所不取,因而,德涉及到人们行为的选择性,也反映出对行为的价值判断。当代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所说的“道德”作为哲学概念,“道”反映的是规律性,“德”反映的是目的性。 辨析:儒家之德,偏重于人的修养。《说文》:“德,升也。”道家之德,偏重于自然选择。 2.主要内容 《道德经》现存版本分八十一章,一到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到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1)“道法自然”的哲学本原; 2)辩证转化的认识论; 3)无为而治的方法论; 4)应用层次的“术”; 5)战略层次的“兵”; 6)治国的法家走向; 7)个体的养生走向。 注意老庄的区别:老子由自然走向社会,庄子由自然走向个人。 三、《道德经》的管理思想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哲学与与自组织原理 1.对管理正当性的设定:来自自然的启示 在老子思想中,现实中的管理,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以天之道验证人之道。这是中国特有的自然法思想。 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来自于天地,天地的运行法则来自于道。它对人类的意义是能够给人类提供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既涵盖合法性与合理性,也涵盖价值判断和功利判断。 管理活动必须要有对错、好坏、正谬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如果是人为的,就难以形成普适标准。人世的正当性,不能靠人世自己的尺度来证明。因为人人都有私利,从而使人人的尺度都有偏私。只有道没有偏私,因此,人类的活动要以道为标准。 人们普遍认可的标准,也会由于人的行为而改变这种标准的价值效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人人都善事美事,善事美事也会变得不善不美。羊鱼鲜美,所有的人天天吃就会不鲜不美;汽车代步,很有可能大家都堵在路上。只有顺其自然的道,才会不受人的欲念影响,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法则,所以,人类普适法则也需要以自然之道来约束。 老子的天人合一不等于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突出人的主动性,自然属于完全消极的客体。 而老子要否定人在世界上的特殊性。反对 “天地之间人为贵”。他强调,人只是天地间的一种“物”,要求做到人物平等。人不是“万物之灵”,天地也并不神圣,神圣的是原初性质的道,以及道的自然。所以,任何管理,都要遵循自然,服从冥冥之中的道。 遵循自然的管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