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胡同里的小感触(外一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小胡同里的小感触(外一篇)

北京小胡同里的小感触(外一篇)   一路呼喊着收废品的骑自行车的小贩的声音,在狭长的胡同里回荡着。他们的身后拖着冬天的阳光描出来的长长的影子,一圈一圈踩着岁月的年轮,向胡同深处走去了。不知从哪家的屋子里飘来炒葱花的香味,让我忽然想起乡下的母亲 在这静静的风景中默默站上几分钟,就能拾到一首含蓄的小诗,或者一篇幽雅精致的美文。萧乾老人说:“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确,那幽深的胡同巷子,再加上宅门、影壁、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等细部的点染,透出蓬勃的市井活力。扑面的人间烟火气,酒一样浓郁醇香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作家李存葆说:“北京的胡同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隧道,直通到历史的底蕴处。北京的每一座四合院里,都有着一部长篇小说。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是一部长长的历史连续剧。走进北京的胡同,我总感到太陌生也太智慧了。我现实的双脚无论怎样都必定踩踏在它的章节上,而在我,都很难诠释它,读透它……” 李存葆先生面对胡同说“很难诠释它,读透它”,或许因为不是老北京的缘故。有一位在北京比他呆得久些的京味作家,却自信地力图要“诠释它,读透它”,这就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那篇《胡同文化》,汪曾祺先生的手笔。很漂亮,但是也很空洞。一些论断的个人化色彩似乎偏浓。比如汪先生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而我以为的却是“达”,北京人处在京都之中,皇城之下,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上台下台、花开花谢。变幻风云和沧桑世事,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也学会了人情练达。相邻的几条胡同相互连接,很自然地就构成了个大家庭。邻里街坊见面打招呼也是哥、爷、叔、伯之类,透着份儿特殊的亲热。不像那高楼大厦挺着胸脯,暗地里却分割成一单元一单元的小心眼儿 老北京人都能顺口用一句俗谚概括北京城的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不错,北京城是外城套内城,内城套皇城。在内外城之间相互交叉纵横着大大小小的胡同,这种建筑格局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幽深的胡同实际是由两旁相联的院墙组成的。墙里面是北京人的传统住宅,叫“四合院”。所谓四合院,当然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来的一所宅院。外面的胡同就像长长的瓜蔓,串联起左邻右舍的绵绵浓情。打开四合院的大门,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情趣、亲切的故事,就都撞入眼帘。不起眼的胡同看起来朴素,可里面活跃着的,是沸腾滚烫的岁月 老北京的北城比南城富,所以北城的胡同也比南城的胡同体面。汪先生笔下的胡同似乎过于凄凉,他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其实汪先生所言,仅仅是一个方面。北京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体面”的胡同,现在还有一些十分热乎,甚至可以跟旅游公司一起搞胡同旅游。比如后海那一带的胡同,动静就非常大 上海也有或横或纵的小街――被称为弄堂,但却是纵横交错呈辐射状的,没有方向、长短和弯直的规律。而北京的胡同就大不同,它横平竖直,东西南北的方向感极其清晰。它要和相近的街道呈平行线,而且要么和相邻的街道等长,要么大约是相邻街道的一半。也就是说,首尾相接的两条胡同相加,正好是相邻街道的长度。即使有少数抄了近路的不横不竖的胡同,也特地注明是某某斜街,决不会乱了方向的“规矩” 就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萧乾先生专门做过比较。他说二者形式上近似,但弄堂常常是阴暗的,而“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说得真好,难怪王朔一部写胡同孩子生活的小说,本来表现的是一段阴云密布的岁月,可在景山后街的胡同里拍的实景上了电影之后,却叫《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位北京的诗人叫顾城,为北京的胡同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叫《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诗只有四句,内涵却很深。当时还有一首梁小斌写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也很有名。但顾城没有丢掉钥匙,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门,寻找自己在人生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自己的“门”,可能要走很长的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努力;然而诗中的那个“我”却在执著地敲着,一边走一边敲。那个敲墙的“我”,其实是延续和象征着胡同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