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东南亚地区的现代化.pptx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 东南亚地区的现代化 一、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 现代化又是以经济变迁为中心的人类社会急剧变动过程的总称; 现代化同时还是一种“文明的进程”,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结构、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改变过程。 一、现代化是什么? 作为经济发展概念的现代化:在经济活动中不断采纳和运用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 作为社会变化概念的现代化: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组成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相应转变,即走向现代化; 作为政治概念的现代化:建立和发展合理的政治体制与有效的治理体系; 作为文化概念的现代化: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更新; 总之,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或变化、社会结构的转型重组、政治体制和政策的不断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吐故纳新。 二、现代化的动力 内源性与外源性; 现代化的两大类型:内源的现代化和外源的现代化。 内源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于自身社会发展出现的创新因素,导致了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经过漫长的社会变革道路,使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欧美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典型的内源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动力 外源的现代化指由于受外部的冲击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从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促使其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外部因素成为主要推动力,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则是典型的外源的现代化; 作为发展中地区,东南亚各国也不例外。其现代化主要是全球工业化扩散潮流下的现代化。其中既有通过经济发展寻求政治合法性的内部动力,也有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寻求新兴市场的外部动力。 三、当代东南亚经济发展 东南亚现代化的基础——起飞前的准备阶段; 第一次进口替代(1950-1960’s); 第一次出口导向(1970’s); 第二次进口替代(1970’s末—1985); 第二次进口替代(1985—1997); 危机以来的调整。 东南亚(东盟部分)现代化的基础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殖民遗产: 政治体制——前殖民地国家对西式民主体制的普遍认可,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合法性的压力,推动威权主义政府采取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运动; 市场融入——前宗主国对殖民地种植、矿产的大规模开发使得东南亚各国有着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世界市场的融入度高。但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 社会发展——在英属马来亚、新加坡和美(西)属菲律宾,居民的识字率在第三世界属较高水平;但多元化的族群结构使得各国的社会整合难度更大。 第一次进口替代时期(1950、60年代) 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以农矿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出口贸易条件又不断恶化;整个国民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依赖极大,国内所需的工业品主要依赖进口; 发展本国工业,以国产工业品代替进口工业品,逐步减少工业品尤其是消费品的进口,减少国际贸易赤字,平衡外汇收支;并且由此逐步实现工业化,改变落后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采取高关税、限额制、加强外汇管制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投资于工业,政府集中资金投资有关的基础设施、大型企业和文化教育; 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弱;由于各国经济规模较小,国内市场相对狭小,难以支持这些工业的持续扩大;工业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进口设备和原料,因而工业的发展仍未能解决国内的外汇平衡问题。 第一次出口导向工业化(1970s’) 为了解决大量进口造成的外汇短缺,东盟部分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资源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加工; 发展矿物资源的生产与加工出口:大量引进投资,加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矿物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从1970年占出口总额的28.6%上升到1975年的43.6%; 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出口,将出口农业作为农业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马来西亚为典型,发展了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与出口产业。到80年代,马来西亚的棕油、胡椒、可可出口跃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成为最大的椰油出口国; 效果:经济增速加快,70年代后期开始连续出现外贸盈余; 东盟各国的出口比重过高,又以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国民经济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经济发展很不稳定。 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70s’末—1985) 为了尽量减少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东盟各国先制定新的发展计划。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同,计划的基本目标也有所不同; 新加坡针从1979年开始进行“第二次技术革命”,着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东盟其他国家则进一步发展国内工业,特别是以国家财政支持发展一些重工业部门,节约外汇开支,同时也可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主要发展造纸、化肥、炼油、橡胶、水泥、造船、钢铁等重化工业; 由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