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晶体学及电镜三维重构.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晶体学与电镜三维重构 电子晶体学与电镜三维重构 概况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电镜三维重构的理论基础 有关的实验技术 应用实例 概况 目前广泛使用的术语 方法特点 膜蛋白结构测定的困难 电子晶体学与X-射线晶体学的比较 电子晶体学的历史 结构测定的一般步骤 概况 目前广泛使用的术语: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 电子晶体学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低温电子显微学 3-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electron microscopy 电镜三维重构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 电子衍射和成像 概况 方法特点 分辨率:3~30 ?,大多数达不到原子分辨率 适用的样品:晶态或非晶态,复杂的大分子组装体 蛋白质的二维晶体 螺旋状分子复合物 纤维样品 单颗粒的大分子复合物(MW250kDa) 病毒 无相位问题,电镜像本身即包含振幅和位相信息 概况 膜蛋白结构测定的困难 PDB统计:内在膜蛋白 2003年3月 58 个 膜蛋白难于结晶 膜蛋白多是多重复合物,分子量大 概况 电子晶体学与X-射线晶体学的比较 X-ray EM 研究对象: 晶体 20um 微小晶体与薄膜,单颗粒,螺旋纤维 数据形式: 衍射数据 衍射数据,显微像 相位问题: 有 无 概况 电子晶体学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的一个晶体学小组开始电子衍射的方法研究 1968年Klug和DeRosier开创电子显微镜三维重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构了T4烟草花叶病毒颗粒尾部的三维空间结构。 1975年,Henderson和Unwin重构了细菌视紫红质(BR)的7?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电子晶体学的一个里程碑。 1982年,Klug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Henderson等人把细菌视紫红质的研究提高到了3.5?分辨率,并提出了原子模型。 最近十几年来,电子晶体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X射线晶体学所不可替代的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分析的有效手段。 概况 结构测定的一般步骤 电镜样品的制备(包括蛋白质二维晶体的生长) 电镜观察照相 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三维重构 (构建原子模型) 电子晶体学与电镜三维重构 概况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电镜三维重构的理论基础 有关的实验技术 应用实例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科学之眼”的诞生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透射电镜的基本工作原理 “科学之眼”的诞生 光的衍射效应对分辨率的限制 d ? 0.4 l 人眼的分辨率:0.1~0.2 mm 光学显微镜:0.1~0.2 um 寻找新的光源 电子波动性的发现 1924 De. Broglie提出物质波理论,并被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电子透镜的发现 1926年, H. Busch提出轴对称磁场可以汇聚电子束,并服从几何光学定律 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研制 E. Ruska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电子的波长 电子的速度由加速电压决定,故电子的波长与加速电压有关:        E(kv) l (?) ---------------------------------------- 50 0.0548 100 0.0388 200 0.0251 400 0.0164 1000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