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掘 有效粘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善于发掘 有效粘化.doc

善于发掘 有效粘化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不难发现不乏对课本素材的成功运用之文。其实,学生如果能对课本素材加以发掘转化,那些极好的素材定能在作文中大放异彩。可见,学生身处“宝山”要识“宝”,写作不是没有素材,而是要有发掘素材的眼光。   一、素材采撷,发掘作文素材的方法   在所学的课文中,总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这些无疑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此,我们可以用鲁迅之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可以用作事实论据的名人事迹、重大事件等   (1)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   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经历和精神品格,譬如《传记选读》中的苏武、谭嗣同、谢坤山等,《唐宋散文》中的柳宗元、欧阳修、陆羽等;课文中堪称经典素材的历史事件如巨鹿之战、易水送别、鸿门宴等,皆是可用之“材”。学生可根据作文题材不同而进行取舍。   (2)作者的生平经历、典型事迹   课本中的作者,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他们大都际遇不凡、经历丰富,其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皆可以作为典型的事例运用到作文中去。   2.可以作为理论论据的材料   理论论据包括深刻思想、先进观念、名言警句等。如《诗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珠玑之句俯拾皆是。这些语句运用到文章中去,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3.可供引用化用的诗词佳句或饱含真情的片段   文中诗词等片断性、局部性妙词佳句亦可以成为打造文章“亮点”的构件,运用得当能使文章语言更亮丽,行文更出彩。例如:信念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气魄。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饱含真情的片段。如《项脊轩志》怀念祖母及母亲之事,《我与地坛》深情追忆母亲的文字,《陈情表》讲述自己孤弱无依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部分。这些文字感情浓烈,感人至深,倘若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化用,定能直抵人心,产生强烈共鸣。   二、深入思考。运用课文素材的技巧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我们要说“材不在奇,切题为妙,料不在多,精当就好”。我们如何巧妙运用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呢?   1.借“米”为“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值得留意的是,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事迹等皆是可借之“米”。如能对其进行梳理归纳、筛选剪裁,为我所用,使其事例或理论成为文章的有力支撑。如:   放逐蛮荒仍心系楚国的屈原;父死母嫁,伶仃孤苦的李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贬再贬,煮酒东坡的苏轼;僵卧孤村,悲裂九州的陆游……他们或自幼孤苦无依,或一生大起大落,或终生不受重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历经坎坷、孤独,却又抛弃孤独、浮名,化悲情为思辨,把孤独、寂寞挥舞成七色的才情,为人间留下旷世佳作!   2.借“腹”产“子”   课文既是阅读的文本,亦是写作的模本。如苏洵《六国论》堪称议论文写作典范,其论证之巧妙及手法之多样,对议论文写作有着积极帮助。此类典型课文不在少数,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其谋篇布局,掌握其写作技法,借助课文之“腹”,产作文之“子”。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3.借“诗”还“魂”   课文中的名言佳句,有些可以借来直接成为作文的语句,有些可以适当地化用成为文章的组成部分。果若能借“诗”还“魂”,营造出某种意境或情境,定能为文章增光添彩。如: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花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而待今朝春风伴雨,红花却已是如团如簇,艳丽非常。   三、学以致用,课文素材的实践运用   议论文写作中,?W生常有“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弊病,使得论证苍白乏力。那么有了素材,议论文该如何展开论证分析呢?   1.叙“例”,去故事化   在论据叙述时,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论据叙述成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议论文的论证力度。因为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为了塑造形象,而是为了论证观点。所以,议论文写作叙述论据时应避免出现故事化的倾向,不妨多用些概括性语言,只需把与论点相关内容表达出来即可。   2.找“点”,除枝蔓化   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要紧扣论点,找准论据与论点的“契合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