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速度感.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离骚》的速度感

第26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6No4 of 2006年7月 JournalSouth-Centralfor andSocialSciences) UniversityNationalities(Humanities Jul.2006 《离骚》的速度感 张虎异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屈原《离骚》中的“行进者”形象和英行进中的“速度塞”既是屈原生命观的体现,也是其审美意识的体现。 侍人用现实形态和神话形态袁现出的“行进”过程,再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在行进速度上,有着“两快一慢”的特征。 “快“与“慢”的区别,真实体现出主人心思想深处情感的变化.这种节奏上的跌宕变化,极太地增添了仝诗的艺术效 果和悲剧气氛。 关键词:离骚;行进者;速度感;两快一慢 中冒分娄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篇《离骚》,洋洋洒洒,370多旬,近2500字,堪等人的考证,这次诗人要去的目的地,是比昆仑山更 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鸿篇巨制。人们常有这样 遥远、更飘忽的一个“极乐世界”。但最终因眷念故 的感受,读过的《离骚》时隔多年,惟有“路漫漫其修 国,而未能成行。品味全诗,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着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永远不能忘怀。 力最多、作品展现得最充分最生动的是一个一生都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生动表现一个不断跋涉于 在上下求索的“行进者”形象。即使他最后“依彭咸之 人生旅途上的“行进者”的执着形象o。在《离骚》这 遗则”,葬身于泪罗,流动的江水也象征着他的灵魂 首长诗中,奔波、跋涉于艰难人生旅途的诗句随处 依然在荆楚大地上行走,依旧在不停息地求索。自屈 可见: 原之后,这种“行进者”的形象(不同于后来诗歌中大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量出现的“游子”形象)便具备了极强的象征功能,演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化成一种诗歌的思维模式,寄寓着执着追求、探求真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d之所急。 理、憎恶奸佞、发愤抒情等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离骚》主人公的丰富思想内涵为什么要以一个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行进者”的形象来体现?说道底,它既有屈原个人人 回朕车以馥路兮,厦行迷之未远。 生的感受,又有文化因子的遗传。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人公是在地上行走,后半 一、“行进者”形象生成的原因 部则在天上行走。不少研究《离骚》的学者都指出后 屈原曾经出任过楚国“左徒”,此时也正是楚怀 半部有“三次飞行”:第一次是“驷玉虬以乘耄兮,溘 王担任六国纵约长的头几年,屈原从事“应对诸侯” 埃风余上征。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繇圃”。这 的外交工作,定然是整年马不停蹄奔渡于六国之途, 一次飞行的目的地是象征着天庭昆仑山,(繇圃,昆 上下游说,协调合纵大计。此后,诗人又有过一“疏” 仑山之颠)企图面见天帝,但为帝阍所阻而未果。第 一“放”的经历,一“疏”,指的是怀王对他已不信任而 二次是“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碟马。忽反顾 有意疏远。时间大概在怀王十六年,也就是屈原23 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这一次的目的是“求女”, 岁左右。被撤掉了“左徒”职务的屈原离开了郢都,行 也就是寻求“美政”理想的同道者,但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