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李时珍的人生之路.ppt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李时珍的人生之路.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李时珍的人生之路

??沧海桑田薪火传,万古乐魂自芬芳 朱载堉不仅是近代音乐理论的先驱,也是近代科学的开拓者。他在广泛的科学领域里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第一个创建了十二平均律理论;第一个制造出定音乐器——弦准;第一个用珠算进行开方;第一个创立“舞学”,并为这一学科规定了内容大纲。 在徐霞客出世的二年,即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又诞生了一位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他就是宋应星。随着他的著作《天工开物》的流传,他的名字也驰名世界。宋应星(1587—1661)中国明末科学家。江西奉新县人。28岁考中举人,名列第三,作为举人,他屡赴京赶考,未中进士, 均名落孙山,从此求取功名的欲望逐渐淡薄,决心专心治学。他为自己的书房题名为「家食之问堂」,所谓家食之问,意思是关于家常生活的学问,寓意甘愿在家当老百姓,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学问。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他广泛接触农民和手工作坊工人,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工艺技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一般读书人看不起。宋应星却把它看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记录在《天工开物》中,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名著。西方曾以《中华帝国古今工业》为书名,将它译成外文出版。《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是我国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利用不同品种蚕蛾杂交而生出“嘉种”,是我国利用杂交技术改良蚕种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的精巧复杂的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载的锌的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该书用很大的篇幅分门别类,有系统、有重点的介绍了冶铁、炼锌、金属加工、染色、制盐、造纸、陶瓷和制糖等工艺技术。它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到十七世纪中国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不少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该书十七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然而,民国初年,有人去查《天工开物》的书。便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由此可见,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天工开物》已经彻底从中国“销声匿迹”了,连知道这本书名字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里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图书馆去查阅,竟然发现这本书还有英、俄、德、日、法等国的翻译本,而且法国还有全译本。据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以致将它深藏于皇帝文库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后来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了。由此可见,清朝的文字狱有多么“兴旺发达”啊! 徐霞客远游探险 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 明末江阴(今属江苏)人。少年好学,喜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二十二岁起弃科举业,受母鼓励,毅然背起了行囊,不避风餐露宿之苦,不怕葬身丘壑之险,三十四年的时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的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到五十六岁病逝前半年为止,一直行到我国边境腾冲。 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考察自然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前后三十余年。三次遇盗,四次断粮,而志不变,气不馁,写游记不辍。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倒于云南丽江,被人护送回乡。次年卒于江阴。可惜他的原稿大都散佚了,保存下来的大概不及原不的六分之一,经后人整理成书。这就是闻名于世四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为明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长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质地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