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糕萝卜糕本文选自饮膳札记饮膳札记为一本做菜的心得.doc

萝卜糕萝卜糕本文选自饮膳札记饮膳札记为一本做菜的心得.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文自膳札膳札一本做菜的心得共收十九篇文章每篇散文不但是一分食更融合了友情既事又抒糕象徵作者母的童年回以平淡的口吻道出母深厚的情林文月彰化人民二十二年生於上海母夏甸通史作者雅堂之女小候接受日本教育小六年回到始接受中文教育於中山女高中文系中文研究所一九六九年至人文科研究所研究回後一年的生活成京都一年散文集西元一九五九至一九九三年三十五年任教於大攻六朝文日比文大退休後居美林文月集者散文家翻家於一身散文以感悟志主作清醇典雅格委婉淡似而自有膏腴若而自有采素盛曾中散文推荐家文散文散文作品有中文系的人午後房

  本文選自飲膳札記。飲膳札記為一本做菜的心得紀錄,共收錄十九篇文章,每篇散文不但是一分食譜,更融合了友誼與親情,既記事又抒懷。蘿蔔糕象徵作者與母親的童年回憶,以平淡的口吻,道出對母親深厚的情誼。   林文月,彰化人,民國二十二年生於上海,母親連夏甸為臺灣通史作者連雅堂之長女。小時候接受日本教育,小學六年級回到臺灣,開始接受中文教育,畢業於中山女高、中文系、中文研究所,一九六九年至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回臺後將一年的生活經驗寫成京都一年散文集。西元一九五九至一九九三年,三十五年間任教於臺大,專攻六朝文學(謝詩)與日比較文學,從臺大退休後,現居美國。   林文月集學者、散文家、翻譯家於一身。散文以感悟寫志為主,創作嚴謹,筆調清醇典雅,風格委婉淡遠,似質而自有膏腴,若樸而自有豐采,素負盛譽,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荐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散文作品有讀中文系的人、遙遠、午後書房、交談、作品、擬古。林文月從大學開始從事翻譯的工作,對於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的貢獻極深,其中一九九四年翻譯的源氏物語更獲得了國家文藝獎翻譯獎。另譯有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作品。   天氣漸漸寒冷起來,牆上的月曆剛剛換上今年全新的一份。新月曆第一張的最後一個星期,中間週日的部分,卻有四天的日期是用紅色印上去,顯得喜氣洋洋。雖然推行陽曆,甚至仿西方人生活方式規定隔週休二日制,如果這些古老的節慶吉日從月曆上完全消失,生活將會變得多麼枯燥無味啊。   至今,我們說「過年」,恐怕大部分仍是意味著農曆的過年吧!意味著不是剛剛換上的新月曆的第一天,或者是已經被丟棄的舊月曆的最後一日吧。時序進入臘月,街頭開始騷動,應景的南北年貨逐漸出現,各式各樣的春聯也在路邊的攤子上引人注目,於是,許多家庭似乎也受到感染,廚房裡,甚至房屋各角落,不知不覺間也會堆積一些乾糧、存放若干果糖。雖然,現在的生活已無需為過年假期儲備許多糧食,超級市場及便利商店幾乎隨時提供人們所需,但中國人過年就是這樣,喜歡家中充滿食物,一家人團聚,吃吃喝喝,優閒地過幾天歡愉慵懶而熱鬧的日子。   而中國人過年,在許多的喫食年菜之中,最不可或缺的,恐怕是年糕吧。帝京景物略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又德安府云:「元旦比戶,以爆竹聲角勝,村中人必致糕相餉,俗曰:年糕。」外祖父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卷二十三風俗志中的「歲時」,所記也與上二書略同:「元旦,各家先潔室內……是日各家皆食米丸,以取團圓之意。……初三日,出郊展墓,祭以年糕、甜料。」 枯燥無味 單調、呆板而沒有趣味。 臘月 古代在農曆十二月間舉行臘祭,故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 騷動 擾亂不安。騷,音騷。 應景 為了配合或應付當前的情景、節候。 春聯 農曆新年時,以紅紙書寫吉祥的聯語,張貼在門的兩旁。 喫 音吃,飲、食。同「吃」。 帝京景物略 書名。劉侗、于奕正合著。記載北平城郊的風景名勝及人物掌故。 夙 早晨。 盥漱 音慣樹,洗臉、洗手、漱口等事。 啖 音蛋,吃。 比戶 並排相連的住戶。 角勝 互相較量。角,音角,較量。 餉 音餉,送食物給人。 雅堂先生 即連橫(西元一八七八││一九三六年)。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臺南人,原籍福龍溪。擅寫詩文,精通史學,曾任職臺灣日報、臺南新報漢文部,民國元年入清史館工作。畢生致力於保存臺灣文獻,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文集等。 展墓 省視祖先的墳墓。展,省視。   不過,中國幅員廣袤,各地所稱年糕不盡相同。例如江南地區的人民多食以糯米製成的寬條狀「寧波年糕」,而廣東、閩南的人,則習食以蘿蔔絲與尖米混合製成的「蘿蔔糕」。   我幼時的家庭雖然遷徙不定,但母親幾乎固執地每年必定親自下廚房製作蘿蔔糕給全家人享用。所以我們在上海過年,並不隨同上海人吃「寧波年糕」;在東京過年,也沒有隨同日本人吃大小二團糯米糕落成的「鏡餅」,而所吃食的便是用臺語稱呼││「菜頭粿」的蘿蔔糕。只不過,母親製作的「菜頭粿」,是否即是歲時所記的「年糕」?外祖父去世時,我僅四歲,無緣求證,是頗遺憾的事情。   我們家人口多,過一個年,至少要用大蒸籠蒸出兩、三個蘿蔔糕才夠全家上上下下享用。孩子們到了過年時,對於廚房裡異常忙碌的氣氛相當好奇,總喜歡跑進跑出觀察種種而妨礙大人的工作。對此,母親不甚高興,緊張的娘姨們(上海人對女傭之稱呼)更會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去去去,去外頭白相(戲耍)!」不過,到了母親年紀漸老時,卻反而叫我們漸長的女孩子在一旁觀看學習,甚至參與幫忙。她說:「用心學吧。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們才會自己做。」   母親過世以後,我果真在自己的廚房裡依年少時的記憶,每年臘月歲末時便會緊張忙碌起來。製作蘿蔔糕的手續相當繁複,而且素材的種類多,用量又大,往往會把廚房攤放得到處都是東西,米汁和蘿蔔絲更恐怕稍一不小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