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记陶器泥火交融煅造百年技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记陶器泥火交融煅造百年技艺

吴记陶器:泥火交融煅造百年技艺 自诞生之初,陶器就以充足的原料和廉价的制作成本,成为市井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之一。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讲道:“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千人辛勤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应求,可见当时民间日用陶器的需求量之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原本毫无生气的泥土,在一代代辛勤的陶器匠人手中,捏塑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再经烈火洗礼,烧制成或精美或实用的器皿,为世人所用。在新城镇林果村张塘组,就有这样一对兄弟,坚持传承传统陶器烧制技艺。对他们来说,即使岁月流转,也抹不去记忆中烈火在窑中跳跃,赋予泥土新生命的感动。他们就是吴记陶器制作世家的吴正林、吴正水两兄弟。 岁月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如果不是有人指引,不熟悉的人一定很难找到吴氏兄弟的家。兄弟两家在一条石子小路的尽头,紧挨着,除了农家小院特有的菜园和大院子,屋角下整齐码放着的一排排花盆、陶罐,以及房后已被废弃的砖窑,更为引人注意。“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外人可能不稀罕,对我们来说,有感情了。”在吴氏兄弟看来,陶器已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血脉。 吴家从事陶器制作已有百余年历史,祖辈曾在新城镇境内的烟台山南侧山岗上制作、烧造陶器,烧制技艺传男不传女。祖父离世、父亲年迈后,兄弟俩接手吴记全部产品制作与烧造。“我们从小就和泥巴打交道,可以说是在泥巴堆里长大的,家里几个兄弟都在13岁左右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烧制陶器。”今年65岁的吴正林说,软软的泥巴捏在手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最终捏制成自己想要的并烧制成型,出窑那一刻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难以言喻。 这种与泥土打交道的手工艺,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光是稳泥这道工序,就需要大量的练习。62岁的吴正水回忆,自己刚学稳泥那会,庄子里的小伙伴们嘲笑他练习这么简单的动作用时太久,纷纷摩拳擦掌想要“指导”他,却在自己上手操作后,一一败下阵来。“他们不知道,转盘转起来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放在上面的泥会飞溅,那哪是简单的活呀。”谈及少时学习烧制陶器的时光,吴正水无比兴奋。 娴熟技艺融入血脉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器制作首先要会选泥、取泥。不同的泥土,甚至不同的水质,都会影响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成品的制作效果。而选泥就是辨认某种泥土是否可以作为制作陶器的原材料关键步骤。吴正林说,烧制陶器的泥土讲究纯、净、老、粘、无沙粒,新城镇的土壤很适合烧制陶器,这也是当年祖辈定居于此的重要原因。 取泥并不容易,且很花费时间。一般要铲除地面杂土二尺以上,找到褐黄色粘土(行话称“老土”),运至晒场暴晒数日,暴晒时要多次翻抄,仔细剔除杂质。晒透精细的黄粘土,堆积成锅形状,即四周高中间低,加水浸泡一昼夜,让泥与水充分融合。隔日,用牛力或人工踩踏翻搅若干遍,直至泥软硬适度。“我们会穿草鞋反复踩三次以上,直到揉搓出来的泥条抓起不断。”吴正林解释,这个过程很像和面,需要浸足、泡透、踩活、沤实。练熟的泥堆积沤制一夜后,要在次日运回室内,并盖上稻草编制成的帘子保湿存放。 这就可以拉坯了吗?当然不是。拉坯之前,使用的泥块还要经过反复地捶、揉、掼、捏,直到粘韧滑亮、精熟透彻,才可放在旋转的转盘上,捏塑成形。“拉坯讲究手、眼、心、念合一,要能做到心想手成。”陶器在成型时的手法很多,也最难掌握,但这对有几十年陶器制作手艺的吴正林来说似乎很容易。只见他将揉好的泥坯放在两块石磨组成的转盘上,用一根木杆插在凹槽中挥动旋转,在旋转中,两手捧着泥坯慢慢拉起,然后掏空,由下而上反复扩展、成形。要知道,拉坯过程是没有图纸的,器形都在匠人的脑海里。 这道工序是制作的核心,先要用木棍驱动转盘旋转,到一定速度后,要扔下木棍,在打湿双手后捧住泥团,先把它捏塑成圆柱状,然后慢慢拉高。在拉高的过程中,还要把泥团掏空。在稳泥的情况下。最难掌控的是力道,在高速旋转的转盘上,稍不注意力道就偏了,泥团就会扭曲、变形。在掏空时,双手还要同时发力,保证成形时对称均匀。期间,还要用脚不断地给转盘加速。“遇上三伏天赶工,一坐就是一天,站起来裤子直往下滴水。”吴正水说,拉坯是需要多多练习慢慢去领悟的,不用心的,半年甚至2年都拉不起来。 坯型出来后,用钢丝从坯胎底部拉切,移置于托板上,放到阴凉处脱水晾干。需装配执手、水嘴、底足等的会在次日进行二次粘结。这时候,虽然初坯已经成形,但仍属于半成品。“阴干、晾晒过程中,水分蒸发会使胎体收缩,产生毛孔和微细裂纹。”吴正林解释,在初坯晾至六成干时,必须进行修复、整合,以保持胎坯密实,盖榫、肩口严丝合缝。晾晒时,还要密切观察天气情况,一旦遭遇雷阵雨,全家忙得团团转仍然抢不及,只得看着成形的初坯被“打回原形”,汇成一滩泥水流走。对胎坯进行雕花刻纹后,就可以将其入库阴干了。 陶器是泥与火的艺术。只有经过数天阴干、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