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作为他者的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论语学做人作为他者的人.doc

作为他者的人:孔子论一般的人际关系 ——兼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1) 知 人 崇 德 脩 慝 辨 惑 尚 直 慎 言 敬 行 远 怨 守 谦 恤 困 孔子曾说过一些话,说明如何才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弄得十分地美满。这些话不是专对哪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说的,而是泛论的,是对一般的人与人的关系说的。我们把这些话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各点: (一)知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即“爱人”。爱人的人必须知人。 《论语颜渊》篇记载: “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孔子于“爱人”后,接着说“知人”。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这是由于人与人的不相爱,往往是由于人与人的不相知。人与人的不相知,就会常常发生误会,导致摩擦,渐渐地由争执而敌对,由倾轧而杀害,终至酿成人类的悲剧、社会的祸患,而使世上充满了仇恨。还有,要爱人的人必须先要知人;知道了所要爱的人,才知怎样地去爱他,也才知值得或不值得去爱他。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见《论语·里仁》篇)值得爱的人是仁者所喜好的,不值得爱的人是仁者所厌恶的,仁者必须知人,才能决定他的好恶。人与人如不相知,爱上不值得爱的人,爱上应该厌恶的人,小则害了自己,大则遗祸社会。人与人如不相知,就是爱上值得爱的人,爱上应该喜好的人,而不知怎样去爱,或则误了所爱的人,或则爱反成仇,害了自己,也害了社会。人与人不相知的害处实在太大了,所以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拿“知人”的道理提示给弟子。孔子知道:人与人的不相知,往往是由于一种错误的心理造成的。这种错误的心理,就是只知责人,而不知责己;只责备他人不知自己,而不责备自己不知他人。孔子知道这个症结的所在,所以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论语·学而》篇)以不“知人”为患,孔子对于“知人”的重要,可说是揭示得深切而鲜明了! 至于怎样才能“知人”呢? 1、要详加观察。 孔子说: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见《论语·为政》篇)(了解一个人,要看他所做的事,观察他所做事情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还怎样隐藏呢?) “视”是从明显处去看,一个人用世的言行是表现得很明显的。“观”是从深远处去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唯有从深远处才能看得出来,从粗浅的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察”是从细微处去看,一个人言行的立场常常是隐藏不露的,但是无论怎样地隐藏,总不能隐藏得全尽,从一些细微的言行,常会透露出全盘的真象。我们如果要知道一个人,只要从明显处看他的言行,从深远处看他的动机,从细微处看他的立场,他这个人的真象就隐藏不了。 2、要不受谮想。 《论语·颜渊》篇载: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en)、肤受之愬(su诬告)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知人之“明”,常常会被“浸润之谮”和“肤受之愬”蒙蔽的。激烈地谮毁人、攻讦人,聪明的人会怀疑其动机和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反感。惟有用渐进的方式,如水的浸润,今天说一句坏话,明天说一句坏话,久而久之,虽是聪明的人也会渐渐地入彀,信以为真了。“切肤之痛”最容易引起直接的反应,想告的人利用这一点,使听的人如受到“切肤之痛”,虽是聪明的人有时因为一时情绪的冲动,也不免入其彀中。所以“浸润之谮”和“肤受之恕”是知人之“明”的二大敌。要想真正地知人,必须克服这二大敌。孔子对能克服这二大敌的人,不但称之为睿明,并且赞之为高远,可见其对于“知人”的重要了。 3、要避免盲从。 《论语·子路》篇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论语·卫灵公》篇载: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这两段话,讲的都是“知人”的方法。一般人都以为群众的好恶常可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聪明如子贡也不免有这种想法。在孔子看来,这种想法是幼稚的。群众的好恶并不一定可靠,也许群众是受人煽惑的,也许群众是被人蒙蔽的,也许群众是受人威胁的,也许群众是被人利诱的;群众的心理,随时会有变化,遇事会生激动,是十分不稳定的。我们如果全凭群众的好恶,来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这是十分危险的事!孔子说:“未可也”,“必察焉”,这是对群众的好恶持一种保留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群众的好恶对于“知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他也避免盲从群众的好恶。他总觉得:群众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被群众中的好人所好,坏人所恶,那必定是好人;相反地,如果被群众中的好人所恶,坏人所好,那必定是坏人。拿这个标准去衡量人的好坏,比较盲目地追从群众的好恶要可靠得多了。 综上所述,对于一己以外的人,如能详加观察,不受谮想,避免盲从,必能知道得十分真切。既知道得十分真切,则与那些人相处的关系,就不难做到美满了。 (二)崇德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