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铜仁十六景.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上铜仁十六景

历史上的铜仁十六景? ? ? ? ?? “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处万山之中,锦江绕城东流,山川秀丽,文物丰富。据《铜仁府志》载,共有文物二百七十余处,历为诗家游家题咏赞颂。惜历史悠久之壮丽风物,经历次风雨所毁,今存者寥寥。 ??? ??? 一九八零年铜仁县文化馆遵国家文物局指示,对属地文物进行复查,全县仅存一百一十多起,其中较完整保存原貌的仅三十余处。今与众分享的十六景即为其中经典之处,现存更罕。每念至此,扼腕叹息。 ? ? ? ??? 东山楼阁——城东临江壁立一山,此山古木参天,峭嶂嶙峋,悬崖下江水浩荡横流,绝壁树出石罅,苍翠挺拔,古林深处曾建有文昌阁、奎星阁、澄江楼、川上亭、武侯祠、天坛等,今尚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参议蔡潮建澄江楼、川上亭,并题额“舞雩遐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府李资坤增建大观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太守梁懋宸建双峰阁(又名兼隐庵)之后,相继兴建或扩建大雄宝殿、文昌阁、崇贞观、真武观、武侯祠、奎星阁、护国楼、二吴亭等,解放后均毁。临江壁下,镌有“渊”四字系民初滇军副司令刘法坤摩崖题字,现存尚好。在山巅平地,民国元年(1912年)曾竖有“光复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在其旧址上新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66年被毁。东山楼阁旧时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冠,内八景之一。现已恢复“大雄殿”“雷神殿”“真武观”“川上亭”等古建筑。1990年,东山上设立了全国首家傩文化博物馆;1995年,重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东山古建筑群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文笔凌云——东山隔江之西有岭,高插入云,秀如笔削。该岭原名“岑嶂”,明提学使沈思充更名为“正人峰”。旭日东升,彩霞辉映,正人峰如五色锦笺巨笔绘彩。山腰有洞形如牛角,因取名牛角洞。明万历二年(1574年)都督邓钟于洞前隙地建亭,并将此地带谓之“青莲界”,洞壁上刻有邓钟与观察刘观光的唱和诗。山麓有邓钟之子邓光远墓冢(阵亡)。明清两代,此地常经战乱,因此相继于洞左上方修建烽火台,遗迹尚存。洞前建有镇江楼,登楼可俯瞰铜仁全貌,洞内供观音大士像及弥勒佛像,楼阁里塑有卧佛、罗汉像,均毁于解放初期。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知府冯鹏于正人峰顶建文笔塔(又名凌云塔),型为六角锥体,用方石砌成,底座直径约五公尺,高约十余公尺,于一九六六年被卫校红卫兵炸毁。自建文笔塔后,即把牛角洞更为文笔洞,故亦称文笔峰又名文笔塔。一九八二年五月,经铜仁县人民政府列文笔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文笔塔已恢复,青石台阶自山麓至山顶齐整铺就,两侧设置了路灯,文笔洞前新建了气势恢宏的“回龙寺”。于文笔塔前回首东眺,城东有两座像金字塔一样的山峰,分别是天乙峰和太乙峰。此二峰实为古时文笔峰。铜江外八景之一的“文笔凌云”其实指的那里。 ? ? ??? 西岭归樵——相传城西四里,有山柴草茂盛,多为城内人砍柴割草之所,西岭薄暮之时,归樵踏歌欢娱,歌笛相伴,甚为悦耳。明举人徐以瞿赋以七律“结伴高山薄暮回,束薪又见夕阳催。一肩压处云添重,复柚归时月正来。遥数寒鸦投寺塔,横吹短笛落江梅。羡他释负全无事,戏共群儿笑口开。”于是,此题名得以相传,列为铜仁外八景之一。 ? ? ? ? ??? 金鳞游泳——位于城南三里,逆大江而上,于木沙河交汇处兀立一岩,其形若鲤鱼,清道光年间誉为“金鳞游泳”。岩下有一凹壑,其中部一石突出,形如鲤鱼头,特别是那鱼唇、鱼眼、鱼腮,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故又名“鲤鱼嘴”。其上建有古寺,题额“金鳞寺”,当时知府满族人敬文曾以此景题咏。此地环境幽雅,柏竹掩映,历为游览胜地,为外八景之一。现寺毁,风光仍佳。 ? ? ? ??? 中流砥柱——城南大小江汇合处,有巨石屹立江心,出水面约三丈余(未筑芦家洞坝之前),小而险,上可坐数十人,曾多次建有亭阁,俗称“铜岩”,又称“中流砥柱”。?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仁”也因此而得名。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铜仁因此而得名“铜人”。又因三位鼻祖的教义宗旨均以“仁”为核心,遂改名为铜仁。明明正德十一年(1516)参议蔡潮,建亭于岩上,名曰“跨鳌亭”。以岩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于是又榜以“砥柱中流”四字题岩。后有铜仁诗家刘秉彝、胡长新及铜仁知府袁开第、观察易笏山等改用“中流砥柱”作为吟咏题材,列为内八景之一,相沿至今。。旧时相传,铜岩旁迎小江处有沙洲隐于水中,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招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古亭早毁,2010年市政新建三江公园,于旧址新建一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